当前位置:盘哇小说>历史军事>明末:蜀王继明复山河> 第734章 科举改革

第734章 科举改革

  “王和,回头你和谌欢(工部尚书)说下:”

  “等庄业正把电线的型制定下来了,就着手架设电线。”

  “这第一步,就架设匠造监通往皇宫的吧。”

  “这二十余里,就当做练手了。”

  回返北京的路上,朱至澍依旧为电报的初成而兴奋不已,对王和交代道。

  “奴婢遵旨,回去就转告谌尚书。”

  “还有啊陛下,王军团长那边,您是不是也要答复了呀?”

  王和应承之时,提醒着朱至澍另外一件事情。

  “哦对哦!”

  “这一忙起来,都要把朕的卫队副统领给忘了,哈哈哈......”

  “磨墨吧,朕就在马车上写。”

  这些天事情太多了,以至于都忘记王成仁这事了。

  虽然备战的事情不用朱至澍亲自去着手操办、南洋的战事也不会这么快有信,但朱至澍依然很忙;

  其中,除了今天赶来匠造监视察外;

  还有两件事情也占据着朱至澍极大的精力。

  其中之一,就是两个月后就要开启的秋闱、也就是科举中的乡试改革了。

  朱至澍的思路是以后的科举要采用综合卷、或者是取数科的总成绩来定升落;

  要降低此前经义、诗赋等务虚之事在科举中所占的份额;

  增加工科、农科以及时政等务实之事在科举中所占的份额。

  通过这种科举方式,可以让选拔出来的官员至少某一方面是有点本事的,而不是只会研究之乎者也、只会吟诗作画;

  虽然这样选拔出来的官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对统治阶层大多很忠心;

  但来自于后世的朱至澍要的和此前的皇帝不一样。

  能做事、愿意做事,在朱至澍看来和忠心一样重要。

  忠心不一定非得靠死读经义洗脑来实现;

  只要自己做的足够好,下面的官员自然大多都忠心;

  少数有反骨的在这种的大势面前也翻不起风浪。

  同时,这种科举方式,能给到那些同样在做实事的人,例如匠造监的工匠们、农业科学院的研究员们更好的出路;

  他们在本职领域方面做出的努力,绝对不比那些研究经义研究了大半辈子的人要少;

  而论对社会整体做出的贡献,就更是这些书中蠹虫比不上的了。

  例如亩产三百多斤的成都高产二号水稻、例如蒸汽机和发电机、电报。

  这些研究成果给社会带来的贡献,胜过古往今来九成九的读书人。

  最后,这种科举方式,能给社会传达一个信号——那就是务实避需;

  这个可太重要了;

  只要自己在科举取士上传递出了这个信号,那以后的大明,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才投入到了各项务实的工作之中。

  此种风气一形成、再加上自己对教育的改革和投入;

  以大明的人口基数,那人才必定井喷。

  到时候,大明想不强盛都难!

  但改革科举,可是所有改革中顶尖的大事;

  比它小得多的商税改革都掀起了一阵腥风血雨,堪称国本的科举改革,就更要慎之又慎了。

  朝廷中绝大多数的官员都是从此前的科举中杀出来的既得利益者;

  他们怎么会愿意改革自己受益的制度呢?

  所以,朱至澍的科举改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例如朝中的有些重臣,就劝朱至澍三思而后行,就差直接说反对朱至澍的科举改革了;

  有些重臣则说要循序渐进,这一次先不改、下一次再说,‘拖’字诀用的炉火纯青;

  就连信赖、支持朱至澍改革举措的大臣们,心中也是顾虑重重。

  但科举的改革势在必行!

  这一点,朱至澍是不会退缩的。

  所以,经过朱至澍和朝中重臣的数轮商议后,双方都各有退让、达成共识:

  这一次的秋闱时间太紧了,立刻改革试题制度的话,那参加的生员们根本来不及学习、自然也就无法考试。

  所以还是按照此前的考试方式取举人;

  但要额外增加一卷不计成绩的试卷,内容涵盖工科学、农科学、实事策论等务实的试题。

  如此,就不会影响这一次秋闱的结果了,不至于逼的天下读书人都立马造反;

  但同时,也向外界表明了一个态度和一种方向——科举要改革了、改革的方向也给你们看了。

  有心之人,就知道要早做准备了。

  接下来的会试也是如此施行。

  但是,在下一次童试,也就是明年春季的童试中,正式采用综合试题制度;

  包含经义、诗赋、工科、农科、时论等等;

  每一名参加考试之人都要考数门学科,以总分的方式定升落。

  然后扩展到之后的乡试、会试。

  用数年的时间,彻底改革此前的科举制度,选拔出真正能干实事、愿意干实事的官员。

  说着简单,但这是朱至澍和朝中重臣数轮商议才得出的结果、耗费了朱至澍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还有一件事,就是在西域的李自成了。看書喇

  自己登基之时,各方势力都来庆贺了,但偏偏他李自成却是不能来;

  只是遣使暗中送了封贺信。

  逼死崇祯帝的乃是李自成,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就算朱至澍内心是同情李自成这些起义军的;

  同时,出于共同抵御满清的需求,在陕西也给予了李自成一定的帮助。

  但李自成就是不能明着出现在大明的政坛上,这也是无可争议的事情。

  而西域,朱至澍又是肯定要收回来的。

  且还要一直往西边打,打到大洋边!

  在朱至澍的规划里,整个中土神州(亚洲+欧洲)都将是大明的基本盘,都是他将要征服的地方;

  在这块区域内,是容不下李自成这些人的。

  至少容不下他们这一代人。

  所以,如何处理李自成,就成了一件棘手的事情。

  思来想去之后,朱至澍给李自成送去了一份世界地图;

  这份世界地图上的赤阳洲(非洲)位置,朱至澍画了个圈。

  意思很明显了:

  去这个地方吧!

  就当做殖民吧。

  李自成带着的那十万兵马也是汉人,打断骨头连着筋呢,就当做提前去赤阳洲打前站了。

  等李自成这一代、乃至于下一代走了之后,大明再接纳他们,估计也就没什么人出来唱反调了。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

推荐小说

  1. [历史军事] 三国志通俗演义白话文版
  2. [历史军事] 乱世贼王
  3. [历史军事] 穿越明朝之我救了马皇后
  4. [历史军事] 逃兵开局:觉醒系统后我杀穿乱世
  5. [历史军事] 称帝从统一草原开始
  6. [历史军事] 大晋第一才子
  7. [历史军事] 大明:一出生就被当成了神仙
  8. [历史军事] 新语新编
  9. [历史军事] 缘起一九三七
  10. [历史军事] 抗战:啥,你说班长不是干部?
  11. [历史军事] 都市最高手
  12. [历史军事] 红楼之庶子为王
  13. [历史军事] 北宋:开局遇见李清照
  14. [历史军事] 红警:从明末开启星辰大海
  15. [历史军事] 亮剑:疯了吧,你管这叫边区造?
  16. [历史军事] 三国之国医兴汉
  17. [历史军事] 盘点败家皇帝,开国太祖们傻眼了
  18. [历史军事] 生在皇庭,家和万事兴
  19. [历史军事] 我岳父是朱元璋
  20. [历史军事] 知否之袁家庶子
  21. [历史军事] 陛下,该上路了
  22. [历史军事] 三国之争霸天下
  23. [历史军事] 故事在民间
  24. [历史军事] 庆帝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