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盘哇小说>历史军事>明末:蜀王继明复山河> 第701章 战功博物馆和禅让

第701章 战功博物馆和禅让

  “哈哈哈,正是,正是前去成都传信的船队。”

  “没想到啊,如今不过九月而已,就已经将沈阳城收复了,连建奴伪皇都被逼得无路可逃、狼狈自尽。”

  “如此一来,建奴已近覆灭矣,所剩不过些阿猫阿狗在苟延残喘而已,不足为患了。”

  “实乃我大明之幸、实乃汉人之幸啊!”

  墨亦诗抚着自己颌下斑白的胡须,看着远处那支逆流而上、旌旗招展的船队,点头回答道。

  神色中满是欣喜和自豪。

  这是西南的船队啊!

  这是西南立下的不是功勋!

  “果真壮哉!”

  “墨卿,要不将船队中的壮士唤来,本王请壮士们喝杯温酒可好?”

  “一路舟楫劳顿、江风冷凛,壮士们都辛苦了,该喝杯温酒、吃块好肉暖暖身子才是。”

  朱由崧也心怀激荡,对墨亦诗说道。

  虽然收复沈阳、逼死福临的是西南,不是他朱由崧;

  但自己和西南,都是大明的一份子不是?不论谁做的,都是为先帝报了仇不是?都对大明社稷有大好不是?

  朱由崧一样感到畅快和欢喜。

  “微臣代将士们多谢殿下。”

  “只是信使一旦上路,中途一般是不会停下来的,怕是将士们无福消受殿下美酒了。”

  “哦?如此可太可惜了。”

  “那就将这些温好的好酒好肉,送去给将士们路上食用,这样总可以了吧?”

  听到墨亦诗的说法,朱由崧有些可惜,但并没有就此放弃,继续问道。

  “呵呵,那微臣就在此先行谢过殿下隆恩了。”

  墨亦诗无法,只得笑着应了下来。

  朱由崧的面子还是要给的,自己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

  “那好,就这么定了。”

  “来人,将这些好酒好肉包好,再去取一千两银子过来,一并赏赐给这些将士们。”

  “至于前去相赠之人。”

  “就由马卿陪同墨卿走一趟好了。”

  看到墨亦诗应允,朱由崧很是高兴,在酒肉之外,额外还加多了一千两银子的赏赐。

  “微臣领旨。”

  闻言,马士英躬身对朱由崧行礼道。

  很快,两艘悬挂着朱由崧皇帝倚仗的快船便驶离了应天府渡口,向着逆流而上的那支西南传信船队相向而去。

  而在为首的那艘船上,还挂上了蜀王旗;

  同时,墨亦诗也站上了船头。

  没有这面蜀王旗、没有墨亦诗,这两艘快船可靠近不了这支传信船队;

  会和此前那些想给船队送吃食、送盘缠的百姓船只一样,远远的便被护卫拦下。

  军情传递乃是重中之重,旁人根本无法靠近。

  “好好好!”

  “快快快,快奏乐。”

  “还有烟花、鞭炮什么的,都放起来、都放起来!”

  “莫要给蜀王留下咱们不懂礼数的不好印象。”

  看到两支船队接上了头,并且自己赏赐的酒肉饮食、银两等等都开始往传信船队上搬;

  甚至船队上的人,还遥遥的对自己行了一礼!

  朱由崧高兴的、连福态的脸上的肥肉都抖起来了,让左右赶紧把准备好的烟花爆竹、歌舞锣鼓等等统统安排上!

  马上就要禅让了,以后自己就是蜀王下面的臣子了,这会儿可不得抓紧时间、抓住机会留个好印象?

  不只是在扬州、镇江、应天府等地界传信船队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继续溯流而上,到达九江时,传信船队又受到了另一位应天府重臣的热烈欢迎。

  那便是九江总督袁继咸。

  已经五十七岁高龄的袁继咸亲自来到九江渡口,主持这场欢迎仪式。

  只可惜没有蜀王旗、也没有墨亦诗这等西南重臣的接引,他准备的厚礼没能送上船队,让他懊恼不已。

  而在离开九江地界之后,传信船队便到了武昌,然后就是岳阳、紧接着又是荆州;

  再然后就是夔州、重庆、宜宾;

  在宜宾转道进入岷江,最后顺着岷江直达成都!

  十月初的时候,这支传信船队才终于赶到了成都。

  而在此之前,朱至澍等人已经经由陆路提前赶到的信使,知道了北京城、沈阳城收复,多尔衮战死、福临自尽的消息;

  所以,对这支船队的到来便没有过于关注;

  只派了一些人去对接,取回了那三方玉玺。

  又不是那方‘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还不值得日理万机的朱至澍投入太多的注意力。

  至于这三方玉玺的处理;

  朱至澍打算日后在北京城设立一个战功博物馆,专门陈列被自己灭亡的势力的旗帜、首领的兵器甲胄、印信等等。

  例如被自己灭亡的大清;

  有资格陈列的物品包括各旗的旗帜、各亲王的甲胄兵器印信、皇太后木布泰和皇帝福临的朝服印信等等。

  然后不设门票,人人都可以参观;

  以此培养、维持大明帝国汉人的国家、民族自信心、尚武精神等等。

  想来必定十分有用。

  而就在几天之后,又一队信使赶八百里加急的从应天府赶回,吸引了包括朱至澍在内、几乎全天下人的关注;

  弘光皇帝朱由崧通告天下、禅让于蜀王朱至澍!

  在北京城、沈阳城收复,多尔衮战死、福临自尽的形势下,在墨亦诗对应天府的渗透基本完成的情况下;

  朱由崧终于颁布了禅让诏书!

  此诏书一出,天下震动。

  其中,相对比较平静的反倒是应天府这边;

  应天府境内的中上层官员,大多数在此之前就已经和墨亦诗接洽过了,对于这结果心中早已有数。

  所以,诏书一送达各处,除了部分抱着伦理不可乱、祖制不可违、皇位不可禅的腐朽酸儒;

  以及部分极度厌恶西南做派、或者是和西南有化解不开的矛盾的死硬分子在鼓噪起事之外;

  大多地方都风平浪静,甚至许多地方都出现了载歌载舞、敲锣打鼓欢庆的场景。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

推荐小说

  1. [历史军事] 冰火两重天之黄金面具
  2. [历史军事] 三国志通俗演义白话文版
  3. [历史军事] 乱世贼王
  4. [历史军事] 穿越明朝之我救了马皇后
  5. [历史军事] 逃兵开局:觉醒系统后我杀穿乱世
  6. [历史军事] 称帝从统一草原开始
  7. [历史军事] 大晋第一才子
  8. [历史军事] 大明:一出生就被当成了神仙
  9. [历史军事] 新语新编
  10. [历史军事] 缘起一九三七
  11. [历史军事] 抗战:啥,你说班长不是干部?
  12. [历史军事] 都市最高手
  13. [历史军事] 红楼之庶子为王
  14. [历史军事] 北宋:开局遇见李清照
  15. [历史军事] 红警:从明末开启星辰大海
  16. [历史军事] 亮剑:疯了吧,你管这叫边区造?
  17. [历史军事] 三国之国医兴汉
  18. [历史军事] 盘点败家皇帝,开国太祖们傻眼了
  19. [历史军事] 生在皇庭,家和万事兴
  20. [历史军事] 我岳父是朱元璋
  21. [历史军事] 知否之袁家庶子
  22. [历史军事] 陛下,该上路了
  23. [历史军事] 三国之争霸天下
  24. [历史军事] 故事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