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盘哇小说>历史军事>明末:蜀王继明复山河> 第411章 交州农事

第411章 交州农事

  要将一个地方变为自古以来的合理合法之地,光军事占领是不够的,还需要人过去生活、繁衍。

  所以等神州一统之后,大规模的定点殖民是肯定的。

  而大规模移民的难度是极高的,涉及到人员的运输、初期物资的给配、当地政府职能的快速重建和执行、安全和秩序等等等等,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交州三年三百万的移民计划,为西南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以后的大规模移民,奠定了从理论到实际、一条龙的基础。

  这其二,便是交州的土地,全都是官有。

  所有移民都是按照每个成年男丁分水田10亩、旱地2亩、山地5亩,其余人丁每人水田5亩、旱地1亩、山地3亩,免税两年的标准分得的土地。

  但这些土地有一个前提,那便是所有权都是官有,分配到的人,只有永久的耕种权。

  用途、买卖,都得经过官府的批准,不然不但不作数,擅自改变用途的当事方、以及买卖的双方,都将受到惩罚。

  轻则减少土地分配数量、中则剥夺所分配到所有土地、重则直接治罪。

  和后世的土地国有已经非常像了,也是朱至澍土地国有化的试验田,为接下来所有土地的国有化积累经验。

  还有一块试验田,则是在因为常年的战乱、人口大幅减少的陕西。

  这些个原因,让朱至澍一直对交州非常的上心。

  这一次进入交州,已经是九月中下旬了,正好赶上了第三季水稻的收割。

  一路走来,到处都是飘溢醉人的稻香、到处都是忙碌幸福的身影、到处都是打谷机的轰鸣声......

  如今,朱至澍发明的新式脚踏式打谷机、也就是脱粒机已经得到推广和普及,所以一到收割的时候,脚踏式打谷机的轰鸣声便是西南独有的美丽风景。

  脚踏式打谷机的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对农民来说是天大的福音。

  这是除了优产稻种之外,朱至澍为农业做的另一贡献。

  “好啊。”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此情此景,着实让人沉醉不已、难以自拔啊。”

  “诸位大人做的不错,交州能有如此盛景,离不开诸位大人的辛劳,这份功劳,本王记下了。”

  站在田坎间,看着远处繁忙的抢收场景,朱至澍不禁感慨道,也没有忘记肯定这些官员的工作成绩。

  朱至澍自问不是什么才华横溢的人,现场作诗是做不出来的,也就只能拾人牙慧,背背古人的应景诗了。

  “殿下谬赞了。”

  “这都是仰仗于殿下对交州的大力支持,下官等人,不过是坐享其成而已,不敢居功。”

  交州布政使王国麟在一旁谦虚的说道。

  朱至澍派刘文秀征伐交州的时候,王国麟作为刘文秀的军师,便一路跟着来了,也就一直呆到现在,算起来的话,也近三年了。

  三年来,亲眼看着满是安南人的交州,变成了现在多为汉人的交州;

  亲眼看着在安南人手上满目疮痍、荒废潦草的交州,变成了现在阡陌纵横、稻香盈野的交州。

  说不得意,那就是过于谦虚了。

  但殿下的夸奖,哪有大大方方便应下来、全揽在自己身上的道理,官,不是这么做的。

  “呵呵,一半一半吧。”

  “没有你们在下面用心的做事,本王纵有万般想法,又哪有那么大的本事点石成金。”

  “行了,不客套了,说点实际的。”

  “这其一,便是农业一点要坚持不懈的发展,现在基础不错,但本王相信你们还能做得更好,与诸君共勉!”

  “其二,便是当初定下来两年免税、于民休养的政策,如今第一批移民过来的百姓,免税期已经过了,这一季的赋税情况如何啊?”

  朱至澍再一次肯定了下面办事的人的功劳,然后重点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后,才问起赋税的情况。

  下面办事有功的,就得大大方方承认,下面的人做事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不然总是横眉竖眼的,搁谁身上都不会开心的。

  “殿下的教诲,臣等谨记于心、必定日夜日夜警醒。”

  “至于这第一批移民,殿下好记性。”

  “这第一批移民,是赶在早稻之前就到了交州的,还来得及种下了第一季的早稻,所以算起来的话,最早到的那批人,已经是交了早稻、中稻两季的赋税了。”

  “但仰赖殿下体恤百姓,对百姓们所征的赋税极少,西南腹地等成熟区域不过十取一、交州这等新纳之地就更少了,只有二十取一。”

  “加上交州土地皆为官有,除了需要交纳官府的赋税之外,交州并不存在需要交租给地主大户的情况。”

  “所以整体来说,交州百姓的税负还是很轻的,殿下可以看到,这街头巷尾,个个百姓都是满面红光、身强体健呢,比之之前,好太多了。”

  王国麟激动地向朱至澍介绍着交州地区的赋税和百姓生活情况,言语之中对朱至澍的崇敬、以及自己心中的那股自得溢于言表。

  蜀王殿下爱民如子、西南谁人不知?

  如今交州在自己的治下安居乐业、身强体壮,这可都是自己这么多年的辛劳换来的政绩啊,来之不易,能被殿下看到,属实是太妙了。看書喇

  “嗯,此言不虚。”

  “本王一路走来,所见交州的百姓,的确大多气色都不错,王卿辛苦了。”

  “只靠农税过活的国家,再富强也是个空架子,但逢大灾大难,便是民不聊生,国家的基础便随之动荡不已。”

  “故农税不但不能加,未来有条件的话,还要减,减轻百姓们的负担,让百姓们各个都吃得饱、穿得暖、能体面的活下去,国家自然也就安稳无虞了。”

  “只是这让百姓们都吃得饱、穿得暖、能体面的活下去,光靠本王是不够的,还得仰赖各位大人齐心协力、共襄盛举才是。”

  “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便是赋税不能出乱子。”

  “这赋税,哪些能收、那就是哪些能收,哪些不能收,那便是不能收;”

  “该收多少就是多少、该怎么收就是怎么收。”

  “还望诸位大人心中有本账,切莫乱了分寸、伤了民心才是,否则,可莫怪本王不讲情面。”

  朱至澍扫了眼身前这一群交州的父母官,语气平和、却又满是威严的说道。

  “殿下说的是,微臣等定当谨记殿下教诲,两袖清风、为百姓谋福。”

  被朱至澍扫到的一群交州本地官员,各个都觉得背上一阵发寒,急忙言之凿凿的保证道。

  “嗯,如此便好。”

  听到这些官员的表态,朱至澍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了。

  转身背着手,站在田坎上、继续看着眼前这番热火朝天的抢收盛景。

  一点都不觉得无聊,反倒是满脸的陶醉。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最重要基础之一。”

  朱至澍永远都会记得这些后世学到的道理。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

推荐小说

  1. [历史军事] 乱世贼王
  2. [历史军事] 穿越明朝之我救了马皇后
  3. [历史军事] 逃兵开局:觉醒系统后我杀穿乱世
  4. [历史军事] 称帝从统一草原开始
  5. [历史军事] 大晋第一才子
  6. [历史军事] 大明:一出生就被当成了神仙
  7. [历史军事] 新语新编
  8. [历史军事] 缘起一九三七
  9. [历史军事] 抗战:啥,你说班长不是干部?
  10. [历史军事] 都市最高手
  11. [历史军事] 红楼之庶子为王
  12. [历史军事] 北宋:开局遇见李清照
  13. [历史军事] 红警:从明末开启星辰大海
  14. [历史军事] 亮剑:疯了吧,你管这叫边区造?
  15. [历史军事] 三国之国医兴汉
  16. [历史军事] 盘点败家皇帝,开国太祖们傻眼了
  17. [历史军事] 生在皇庭,家和万事兴
  18. [历史军事] 我岳父是朱元璋
  19. [历史军事] 知否之袁家庶子
  20. [历史军事] 陛下,该上路了
  21. [历史军事] 三国之争霸天下
  22. [历史军事] 故事在民间
  23. [历史军事] 庆帝元年
  24. [历史军事] 大隋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