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盘哇小说>历史军事>明末:蜀王继明复山河> 第334章 三个环

第334章 三个环

  “让炮兵注意射击方向,宁愿偏离一些,也不要误伤到自己人。”

  “持续擂拒守鼓,给下面的将士们鼓鼓劲。”

  “同时也好让步兵方阵知道,这时候他们只要原地守住就可以。”

  站在高处的李定国、看着被浓烟遮盖住、以至于有些看不清全貌的战场,对身后的传令校尉吩咐道。

  不只是清军,李定国也是第一次经历这种数百门火炮、近万支燧发枪一起发射的场景,对这种火药造成的浓烟遮蔽住战场的情况,也是第一次见。

  但是他还是做出了正确的应对措施,让步兵方阵原地驻守。

  这时候就是拼谁更持久。

  只要步兵方阵一直站得住、持续给清军造成伤亡,那他们就自然会退走,主动权就会回到西南明军的手中。

  而对于二十四个步兵方阵能不能守住,李定国充满了信心。

  汉人其实一直很善战,尤其是步兵。

  只要他们心中有血性、踩着大地,那他们心中就有底气、就敢面对一切。

  当然,这是建立在良好的训练、良好的装备、良好的后勤和指挥,以及没有被抛弃的情况下。

  这些要素,在殿下的大力投入之下,西南明军都不缺。

  再加上这么多大炮的支持、以及大本营这边一刻不停歇的战鼓的鼓舞,李定国相信二十四个方阵能站到最后。

  炮兵指挥权下放到团后,战场上的炮声就没有停歇过。

  十个炮兵团、近五百门大炮此起彼伏,几百发炮弹在战场上横冲直撞,将一名名清军骑兵和战马或是一发爆头、或是开膛破肚、或是断肢残骸。

  造成巨大的伤亡的同时,造成的心理压力也是巨大的,许多清军骑兵的脸上都满是恐惧,却碍于命令,不得不发起亡命冲锋。

  与此同时,大本营营寨大门大开,剩余的一万骑兵四出,和完成了阻敌任务、最开始出营的一万骑兵一起,在战场边缘不停的来回游荡。

  他们并不和清军的骑兵大部直接对冲厮杀。

  而是分成十多支小股骑兵游荡在战场四周,看到有落单的清军骑兵便蜂拥而上、吃干抹净,犹如一群群贪狼一般。

  于是,这片纵横五六里的战场,就形成了三个环。

  首先是被清军骑兵围困在最中心、不断穿插攻击的西南明军二十四个步兵方阵;

  然后就是被西南明军骑兵十几股小部队反包围的清军骑兵;

  最后就是后崖的西南明军大本营、以及榆林城的清军大本营。

  双方的数万军队在此胶着厮杀不停,而最核心的,还是二十四个步兵方阵。

  对于西南明军来说,要靠二十四个步兵方阵站住脚,持续的给清军造成杀伤、逼他们撤军;

  对于清军来说,击溃、屠杀这二十四个步兵方阵后,没有了步兵、又爱惜骑兵的西南明军自然就会撤退,对榆林城的攻势也就不攻自破。

  双方都有很清晰的战术意图,就看谁能笑到最后了。

  此时,西南明军的二十四个步兵方阵,正在大本营的火炮支援下各自为战。

  二十四个五百人的步兵方阵,基本把这一两里的空间铺满。

  使得进入这片区域的清军骑兵没有辗转的空间,要么转身和后面的西南明军骑兵厮杀,要么就是冲这二十四个步兵方阵。

  但同样的,也让步兵方阵的每一面都有大量的清军骑兵,战斗强度非常大。

  这时候,就凸显出每个方阵间、约五十米间隔的远见和阴险了。

  这五十米的距离,足以从容的通过十多骑。

  所以很多清军的战马,是不愿意直冲被大半人高的大盾、四五米长的长矛护住的步兵方阵的,而是会很自然的拐个弯跑进这通道里面。

  这就减轻了方阵正面需要承受的压力。

  但这个五十米左右宽的通道,却不是一片坦途的光明大道。

  五十米的距离,不够骑兵提起速度,所以进了通道的骑兵,只能直来直去,无法有效攻击两侧的明军;

  还时刻受到两侧明军的长矛、手榴弹、燧发枪、霰弹的杀伤,痛不欲生!

  短短时间清军就出现了巨大的伤亡。

  但清军这些类似于野蛮人的的强悍也不是浪得虚名的,在开战大约两刻钟后,陆续有四个方阵被悍不畏死的清军骑兵攻破。

  方阵被破的明军自然不是清军的对手、死伤惨重。

  这时候,这些被破了方阵的西南步兵按照训练时的本能,有的原地重新结起了一个小一号的方阵或圆阵,有的则是汇入到其它还在坚持的步兵方阵中,充实这个方阵的实力。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西南明军的步兵方阵来说,还有一个利好在慢慢的形成。

  那便是清军骑兵的尸体。

  不断累积的清军的尸体,在西南明军的方阵面前慢慢垒高、垒高,如同在三眼窑防御阵地那般,慢慢的便垒成了一堵尸墙、尸堆;

  而且不只是方阵前面的尸墙尸堆。

  在大炮和燧发枪的绞杀之下,整片战场上、尸体都是在不断累积的,错落的尸体,也成了清军骑兵速度的绊脚石。

  清军骑兵的机动性进一步减弱。

  和李定国站在高高的指挥台上纵览战场全局一样,清军榆林战事主帅济尔哈朗,此时也站在高高的城头,脸色凝重的看着城下尘土飞扬、烟雾萦绕的战场。

  陕北本就是黄土地形,加上冬天天气干燥,动一动就是漫天的风沙尘土,何况是数万人在这方圆五六里的范围内胶着缠斗?

  再加上西南明军这些火器击发时产生的大量烟尘,更是让战场看上去一团乱麻、若隐若现,仿若置于迷雾中一般。

  “王爷,已经两刻钟了,看上去不太妙啊......”

  “您看要不要再派一万人去支援一番,或者把外围的西南骑兵驱散,接应一下正中破敌的弟兄们?”

  一名站在济尔哈朗身后的清军将领出声说道。

  骑兵本就胜在速战速决、最忌和列阵森严的步兵缠斗在一起。

  若不是自家的步兵实在不是明军的对手,加上守城也守不住,清军是一百个不愿意让骑兵去冲西南明军的步兵方阵的。

  而如今,双方更是缠斗了两刻多钟还不分胜负,可见战事之艰难。

  久攻不下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军骑兵的劣势将会越来越大、至少伤亡会越来越大。

  城下混战的两万多清军骑兵中,可有五千多是正儿八经的镶蓝旗呢。

  本身在之前的突袭支撑点的战事中,就已经有将近五千的满镶蓝旗将士损失了。

  这要是再损失个五千人,那对满打满算也就不到三万战兵的镶蓝旗来说,就真的是伤筋动骨了。

  所以这名清军将领有些焦急的对济尔哈朗提议道。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

推荐小说

  1. [历史军事] 冰火两重天之黄金面具
  2. [历史军事] 三国志通俗演义白话文版
  3. [历史军事] 乱世贼王
  4. [历史军事] 穿越明朝之我救了马皇后
  5. [历史军事] 逃兵开局:觉醒系统后我杀穿乱世
  6. [历史军事] 称帝从统一草原开始
  7. [历史军事] 大晋第一才子
  8. [历史军事] 大明:一出生就被当成了神仙
  9. [历史军事] 新语新编
  10. [历史军事] 缘起一九三七
  11. [历史军事] 抗战:啥,你说班长不是干部?
  12. [历史军事] 都市最高手
  13. [历史军事] 红楼之庶子为王
  14. [历史军事] 北宋:开局遇见李清照
  15. [历史军事] 红警:从明末开启星辰大海
  16. [历史军事] 亮剑:疯了吧,你管这叫边区造?
  17. [历史军事] 三国之国医兴汉
  18. [历史军事] 盘点败家皇帝,开国太祖们傻眼了
  19. [历史军事] 生在皇庭,家和万事兴
  20. [历史军事] 我岳父是朱元璋
  21. [历史军事] 知否之袁家庶子
  22. [历史军事] 陛下,该上路了
  23. [历史军事] 三国之争霸天下
  24. [历史军事] 故事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