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盘哇小说>历史军事>明末:蜀王继明复山河> 第107章 川蜀现状

第107章 川蜀现状

  第二天一早,朱至澍轻手轻脚的便先起来了,没有吵醒还在熟睡中的邱王妃。

  今时不同往日了,要多休息。

  简单的用过早餐后,朱至澍便来到了王府的议事厅中。

  此时的议事厅,已经是济济一堂人。

  有龙文光、张继孟、刘镇藩等川蜀原有的大员,也有秦翼明、刘之温、常千雁、史今等朱至澍后面提拔起来的人。

  朱至澍一出现,所有人都纷纷站起来道喜。

  在古代这种封建世袭制里,一个势力不能没有血脉继承人。

  朱至澍没有子嗣的问题,一直是众人心中绕不开的阴霾,虽然很少有人主动提起,但每个人心中其实都沉甸甸的。

  要不是朱至澍才27岁,尚且算是年轻体壮,如果换成47还没子嗣的话,根本没那么容易收服这些人,川蜀也不会这么稳定。

  现在好了,虽然不知道王妃肚子里的是男是女,但终归是有了子嗣,诸位大员的心中总算是安定了些。

  今日这么多人聚在一起,肯定要商议大事的。

  朱至澍坐下来后,便开始一一听取各位大人介绍川蜀这段时间来的发展情况。

  如今川蜀在众人齐心协力的治理下,各方面都发展的非常不错。

  首先是官吏为官做派方面。

  在朱至澍的以身作则以及高压之下为之一新,不论是做事效率还是清廉、务实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虽然不能说根治贪腐和渎职,但比之于之前、以及现在其它势力的官员做派,朱至澍自问应该还是非常不错的了;

  代价就是很多的年纪比较大的官吏纷纷下岗或者赋闲,许多年轻的新生派官吏则得到提拔重用。

  短时间内这么大的官吏调整,肯定引起了旧有官僚势力的反对,好在都一一撑了过去,现在终于熬到了收获的时候。

  果实很鲜美。

  但这还不够,朱至澍打算下一步就要将督察院建起来,这也是史今今天能坐在这、和一众大员们一起议事的原因和用意。

  然后就是三监。

  三监新政已经全面推行,运作也上了正轨,薄利多销之下,已经成为了川蜀一条源源不断的财源,每个月都能稳定为川蜀带来小二十万两的利润。

  而采取官商共营之后,价格也相对稳定合理,没了黑心商行的剥削,民生也因此受益良多。

  再然后就是和李自成的贸易。

  和李自成的贸易暗中推行了半个多月后,朱至澍见成效显著,便将之摆在了台面上,川蜀的大员便都知晓了,不论是旧派还是朱至澍提拔的新派。

  将这件事情告知龙文光等,也是因为朱至澍觉得,川蜀就那么大,要想做大,在一些可以公开的大事情上就要坦诚相待,不然这瞒那瞒了,久了自然就不团结。

  一开始也的确引起了龙文光、张继孟、刘镇藩等人的非议,毕竟是逼死崇祯皇帝的直接凶手,让这些老派官员接受起来,的确有难度。

  但在朱至澍一番掏心窝子的陈述厉害、主次矛盾、当下和未来的分析之后后,勉强也算达成了共识。

  蜀王殿下身为朱家人自己都能放下成见,以国事、以民族大义为重;他们做臣子,又何必死犟呢?

  最后就是和左良玉的粮食贸易。

  从左良玉处收购粮草的事情一直在继续,这两个月来,已经收购了几百万石之多。

  刨掉给李自成的大头外,还有小两百万石进了川蜀的府库,用龙文光的话来说:川蜀府库从未有过的丰盈。

  左良玉也曾经有疑虑:秦良玉要这么多粮食干嘛?并且也隐约想到了应该和夔州背后的川蜀有关系。

  但是一来没人嫌银子咬手,二来川蜀舍得给钱不说,做生意也实诚的很,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童叟无欺。

  左良玉也就睁只眼闭只眼、懒得管了。

  反正粮食在富庶的两湖卖不起价,吃又吃不了那么多,白白上交给南京的话,那更是割左良玉的肉,那还不如卖到川蜀,换成白花花的银子岂不爽哉?。

  朱至澍也不亏,中间商哪有亏的呢?

  这边收100万石,六十万石给李自成,四十万石进川蜀府库;那六十万石赚的差价,差不多也就够那四十万石的成本了。

  李自成知道朱至澍赚了不少,但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这些年两西干旱,已经是饥荒遍地了,养兵养民都很紧张,有个源源不断的粮草供应渠道,李自成拜菩萨还来不及呢。

  价格高点也认了,谁让自己自己还是反贼身份、左良玉还是明臣身份,而且之前还把左良玉打的不轻,自己在左良玉那买不来粮食呢?

  反正自己北京抢来的银两够多,先买粮应付北面的满清先。

  民政方面到这就差不多了,朱至澍听的很满意,好好的表扬了龙文光、刘之温等民政官员,龙文光很受用,满面红光。

  民生方面大致了解后,就是军事方面了。

  军事建设方面成果也很显著。

  首先是最紧要的武器装备方面。

  新的匠造监已经建设的七七八八并且投入使用,火铳坊、火炮坊等已经在城外的新工坊开展生产。

  更大、为了适应生产重新建造的工坊,对火铳、火炮等军备的生产速度提升很大。

  如今2万川军团步兵已经全员换装标准1644式火绳枪,连改编后的旧军都已经开始了换装。

  火炮制式定下后,命名为“标准1644式55毫米野战炮”,进入了全速生产阶段。

  在朱至澍的重点关照下,一路绿灯,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如今川蜀的新式火炮已经达到了十五门,产量也还在不断提升中。

  至于简单的多的新式盔甲、定装子弹、火炮包等等,更是大量生产,已经有了一定的库存。

  知道必有大战的朱至澍,在军备方面大方的很、毫不吝啬。

  同时,随着钢铁冶炼技术的提升,更优质的钢铁也在特钢坊的努力下被冶炼出来。

  有了合格的原材料、工匠的技术也和生产状态也提升很多,两个重要前提都满足的情况下,朱至澍已经开始了燧发枪的设计和改进,如今已经有了大致雏形,只待细节完善后就可以进入试制。

  然后就是兵员方面。

  原有的四万多旧军已经完成了改编。

  经过改编,足有好几千的老弱病残因为不适合继续从军被裁撤,被朱至澍分到了三监、农利等地方衙门任事。

  又有好几千较弱的,则编成了地方部队,和原有的巡检司部队一起,编成了朱至澍一开始就计划好的守备军,类似于以前的卫所军。

  只是原来的卫所军需要承担野战任务,如今的守备军就只负责地方治安、驻防、辅助保障作战后勤等等,野战都由野战军团承担。

  这样一来,人数就不用很多,如今川蜀守备军共有六千余人,分散在各府;待遇上也和野战军团差异化,以保障野战军团的高待遇。

  守备军暂时被划到新任的都指挥使刘镇藩的麾下。

  然后又裁掉了几千的空饷。

  这一来二去,四万多旧军中合格的只剩2万余人,全部被编入了川军团中。

  再加上这一个多月来刘之温募集的骑兵,预编中兵员数额达五万的川军团,编制终于够了。

  这五万川军团,三万步卒、一万骑兵、一万炮兵。

  兵种的构成很简单,这也是朱至澍刻意为之。

  越复杂的兵种构成,对主将的指挥能力、士卒的配合能力、后勤的要求等等都会越高,并不一定是好事。看書溂

  而自己这套经过后世验证的兵种构成,朱至澍对其充满信心。

  五万编制除了炮兵还欠缺外,其它都配齐了。

  目前来说,烧钱最多的是骑兵,一个骑兵全套配齐下来,那成本十个步兵都比不上。

  但这也是因为炮兵还没配齐,大炮数量还少,等量上去了,炮兵才是真正的吞金兽。

  现在炮兵才15门新式野战炮,估计出征的时候也最多就能翻个倍多些,所以还混编了许多旧式的虎蹲炮、佛狼机炮应急。

  笨重的红夷大炮朱至澍就懒得带了,那动不动几千斤的红夷大炮简直就是噩梦。

  敌人先不噩、自己先噩那种。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

推荐小说

  1. [历史军事] 冰火两重天之黄金面具
  2. [历史军事] 三国志通俗演义白话文版
  3. [历史军事] 乱世贼王
  4. [历史军事] 穿越明朝之我救了马皇后
  5. [历史军事] 逃兵开局:觉醒系统后我杀穿乱世
  6. [历史军事] 称帝从统一草原开始
  7. [历史军事] 大晋第一才子
  8. [历史军事] 大明:一出生就被当成了神仙
  9. [历史军事] 新语新编
  10. [历史军事] 缘起一九三七
  11. [历史军事] 抗战:啥,你说班长不是干部?
  12. [历史军事] 都市最高手
  13. [历史军事] 红楼之庶子为王
  14. [历史军事] 北宋:开局遇见李清照
  15. [历史军事] 红警:从明末开启星辰大海
  16. [历史军事] 亮剑:疯了吧,你管这叫边区造?
  17. [历史军事] 三国之国医兴汉
  18. [历史军事] 盘点败家皇帝,开国太祖们傻眼了
  19. [历史军事] 生在皇庭,家和万事兴
  20. [历史军事] 我岳父是朱元璋
  21. [历史军事] 知否之袁家庶子
  22. [历史军事] 陛下,该上路了
  23. [历史军事] 三国之争霸天下
  24. [历史军事] 故事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