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盘哇小说>历史军事>大隋:我,杨广,又苟又稳> 第36章 天子守国门

第36章 天子守国门

  听闻要突厥对隋朝朝贡,这可是给朝堂众臣听笑了,甚至觉得有些荒谬,历来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都是给贡品安抚为主。

  北周的时候,为什么千金公主送给突厥可汗?因为和亲就是最高形式的纳贡,皇帝的女儿都送给人家了,随行的还有无数的金银财宝。

  这在突厥内部看来就是一种抢劫的形式,隔开一段时间不够了又会来一次。

  长孙晟接着说:“汉武帝时打到了匈奴的老巢,霍去病将军封狼居胥,汉宣帝时匈奴称臣,我大隋如今兵强马壮,何以不敢战?!”

  “长孙都尉还真是不懂军事,汉朝时候中原统一,齐整个中原之力而抗匈奴,这样还耗空了国力,我朝现南方有陈朝虎视眈眈,怎可同日而语?”看書溂

  长孙晟直视说话之人:“魏武大帝三国之时,中原形势不比现在紧张?但他分化乌桓国,一一击破,终结了匈奴王朝,南陈皇帝他是比的上刘备还是比得上孙权?”

  杨坚对于长孙晟的话甚是满意:“长孙晟,你刚才说一边打,一边安抚,一边策反,这是什么计策,你详细说说。”

  长孙晟恭敬行礼而后说:“方才微臣说了,我在突厥呆了一年多,见了许多突厥人,突厥人崇尚武力,强者为尊,互相之间也多矛盾,我们总是想象突厥人内部很团结,因为攻打边关的突厥人给了我们这个错觉,那是因为劫掠我朝边关时候匈奴人利益关系一致,但是其实就算是劫掠了东西回去分赃的时候,这群人也经常内斗,他们的内部矛盾远比我们想的大。”

  “而且都是争强好胜的人,谁也不服谁。”

  这种说法,满朝文武都不了解,他们中真正对突厥有了解的人不多。

  长孙晟继续说:“沙钵略可汗叔侄兄弟各统强兵,都号可汗,分居四面,内怀猜忌,有达头可汗玷厥、阿波可汗大逻便、突利可汗处罗侯等,对他们或许对他们难以力征但是容易离间,沙钵略可汗虽为大可汗,但是真论个人兵力,他并非最强,突厥内部隐忧深重。”

  杨广听着就这一连串名字,自己背都得背一段时间,而且读着还拗口,但是长孙晟异常的熟悉,显然是熟稔于心,对于突厥非常的了解。

  “突厥人擅劫掠,但是依靠着城墙和补给,打防守战,他们很难攻破我们有充分防御的城池,而且他们打不了持久战,长期的战斗会拖垮他们的补给,北方的草原可不像中原大地可以不断的种植粮食,也没有我朝各地粮仓这样的保险措施,一旦打的久了,没有抢到东西,他们的粮食就告急。”

  “所以第一,正面战场要打,而且是拖着打,不和他们在短时间内正面分出胜负,依靠着城防优势打。”

  “第二内外分化,沙钵略可汗之弟突利可汗处罗侯甚得众心,兄弟之间关系不睦,当远交近攻、离强合弱,大举赏赐突利可汗,并且其他的突厥势力赏赐,孤立沙钵略可汗,加强突厥内部的矛盾。”

  元孝矩此时又站了出来:“陛下,长孙都尉所言,就算是要分化突厥,恐怕短时间内难以达到效果,突厥人对外的时候依旧是非常团结,如此明显的目的突厥人也看的出来。”

  长孙晟寸步不让:“分化之效果,短则两三年,长着五六年,必然使得突厥分崩离析,大隋坐享渔翁之利,为以后长治久安,还请陛下早做打算。”

  元孝矩又反问一句话:“长孙都尉,现在突厥人已经联合高宝宁雄踞榆关,为将来未可知结果之计,不顾眼前之乱吗?”

  长孙晟面不改色:“微臣没说不顾眼下之乱,诸位屈身求和,在下奋身力战而已。”

  一时间朝堂上就吵了起来,大多数人说求和,并且重兵防守,先想办法退了突厥夺回榆关再说,主战派少之又少。

  杨坚见他们吵不出个结果,示意安静后问高颎:“高颎,你觉得如何是好?”

  高颎还未说话,而是元孝矩开口插话:“陛下,臣有一策。”

  高熲对于他的强势也有不满,但是并未阻止。

  元孝矩自信满满的说:“突厥人开战借口为前朝千金公主,周朝时用千金公主和突厥联姻,此时才给了他们借口,陛下可以我朝公主与突厥联姻,赠送礼物,巩固关系,突厥退兵之后我大军压境重夺榆关。”

  “荒谬!!!”

  众人还未开口,一声带着些许稚嫩的怒喝传来,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说话的人是杨广。

  杨广之前听着他们说话,一直都是憋着,想着自己得苟,不能发言,不能出风头,甚至杨坚开口问自己,也装傻充愣。

  但是听到元孝矩这么说实在是忍不住了,这触犯到我的底线了。

  元孝矩见到杨广跳出来,内心却欣喜了起来,这不是打压杨广的好时机吗?这位殿下是得打压一番,自己送上门正好,也免得他找理由了。

  “晋王殿下何出此言。”

  杨广难以平复内心的激动,自觉不理智,但是既然已经说了就继续吧。

  “以和亲维持关系,不稳固,不长久,只是表面功夫而已,就如刚才长孙都尉所言,隔一段时间又得继续,大隋难道当如此屈辱吗?”

  长孙晟与杨广对视,微微点头,显然是感激杨广这时候能出来帮他说话。

  元孝矩一笑:“殿下不熟悉政务,出言幼稚也是情理之中,古来皆如此,友好互助,安邦睦邻,此为上上之策。”

  杨广不屑一笑:“此言差矣,友好互助,安邦睦邻?我们的邻居可不想和我们如此相处,他们只是想要从我们身上搜刮东西而已,就如一个强盗做邻居,想要和他们睦邻相处?”

  “这么多年来不都是这样过来的。”

  长孙晟帮腔:“那是因为北方游牧民族内部永远不平静,他们差的是某一天或许出现了一个天降之才,统一了内部,必然挥军南下,中原生灵涂炭。”

  对于长孙晟超前的目光杨广不由的异常欣赏,他确实非常了解北方的游牧民族,而他所寓言的大难,将来也在一个叫做铁木真的人出现后成真了。

  元孝矩则继续说:“陛下,万不可因为长孙都尉毫无根据的危言耸听而破坏国策,大隋方定,南北皆强敌,最好还是保持原来北周与突厥之方式继续留存,以公主和亲才是最稳妥,最好的办法。”

  杨广面色黑着:“不知你所言公主是谁?”

  元孝矩看着皇帝,而后回首:“此事自然是陛下与臣等商量着来,晋王殿下就不需担忧了,晋王殿下不懂军务,不通朝廷内务还是不好误导了陛下的好。”

  年轻的杨广步入大殿正中,脚步踏出声音便起:“丞相所言之公主,不管是哪位,皆是我与太子殿下之姐妹,手足情深,手足情深,丞相你们随口一句和亲说的轻松,却要我等承受断手断足之痛,今日断一手,明日再断一足,何其痛也。”

  杨广特地将杨勇也拉了进来。

  杨勇一时间有些尴尬,杨坚认真的看着杨广,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到底想说什么。

  “大隋富强,便是寻常百姓家的女儿都是掌上明珠百般宠爱,难道我们皇家宗室的女儿就如草芥,今日给一个,每日再给一个,送出去了生死难管,突厥野蛮,送过去了大多活不了两年,难道就得用我们皇家宗室女儿的命来换突厥两年平和,那若是陈朝也来打,也送他们一个吗?吐谷浑也送吗?高句丽也送吗?!”

  “我们家可没那么多女儿让你们去送!!”

  一番话倒真的镇住了元孝矩等人,但是元孝矩马上又说:“殿下此言差矣,公主们为陛下分忧,为苍生造福,那自然是应当的。”

  此时杨广直视元孝矩,略带愤怒:“父皇,儿臣绝对不同意以姊妹和亲之策,长孙都尉最熟悉突厥,长孙都尉之策乃上上之策。”

  “晋王殿下不懂军事,还陛下请明鉴。”

  朝堂安静了下来,皇帝皱着眉头,难以抉择。

  杨广在这样安静的时候,沉下声来,振振有词:“前朝之策是前朝之事,大隋远胜前朝,父皇您的儿子们都不是怂货,大隋当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儿臣愿意领兵前往幽州抗击突厥蛮夷,便是死在边关城下也好过送姊妹给蛮夷。”

  杨广环视朝堂一周,最后一语,振聋发聩,全场噤声。

  “大隋,天子守国门,儿孙死社稷!!”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

推荐小说

  1. [历史军事] 乱世贼王
  2. [历史军事] 穿越明朝之我救了马皇后
  3. [历史军事] 逃兵开局:觉醒系统后我杀穿乱世
  4. [历史军事] 称帝从统一草原开始
  5. [历史军事] 大晋第一才子
  6. [历史军事] 大明:一出生就被当成了神仙
  7. [历史军事] 新语新编
  8. [历史军事] 缘起一九三七
  9. [历史军事] 抗战:啥,你说班长不是干部?
  10. [历史军事] 都市最高手
  11. [历史军事] 红楼之庶子为王
  12. [历史军事] 北宋:开局遇见李清照
  13. [历史军事] 红警:从明末开启星辰大海
  14. [历史军事] 亮剑:疯了吧,你管这叫边区造?
  15. [历史军事] 三国之国医兴汉
  16. [历史军事] 盘点败家皇帝,开国太祖们傻眼了
  17. [历史军事] 生在皇庭,家和万事兴
  18. [历史军事] 我岳父是朱元璋
  19. [历史军事] 知否之袁家庶子
  20. [历史军事] 陛下,该上路了
  21. [历史军事] 三国之争霸天下
  22. [历史军事] 故事在民间
  23. [历史军事] 庆帝元年
  24. [历史军事] 大隋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