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盘哇小说>历史军事>史事讲将> 第一百零九章 三朝重臣——王朗

第一百零九章 三朝重臣——王朗

  王朗,本名王严,字景兴,东海郯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经学家、重臣。

  三国演义“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一回中,已经七十五岁高龄的王朗,随着曹真的大军来到长安,过渭河之西下寨后,与王朗、郭淮共议退兵之策。王朗曰:“来日可严整队伍,大展旌旗。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自退。”真大喜,王朗纵马而出,孔明于车上拱手,朗在马上欠身答礼。后来两人进行了一番唇枪舌剑、针锋相对,终因王朗理屈词穷,在听罢孔明之言后,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未读《三国志》之前,都以为这是实有其事的,觉得孔明骂得真是痛快淋漓,使人击节称赏,但是假如去查《三国志》,却会使你失望,因为根本没有这回事,王朗确是死在曹睿在位的太和二年,但他既没有随军出征,更没有临阵向诸葛亮说教,自然也不是被诸葛亮骂死的。

  至于孔明开骂的时候称呼王郎为“汉朝大老元臣”,那是一点不假,《三国志王朗传》中载:“徐州刺史陶谦察朗茂才,时汉帝在长安,关东兵起,朗为谦治中,与别驾赵昱等说谦曰:‘春秋之义,求诸侯莫如勤王,今天子越在西京,宜遣使奉承王命。’谦乃遣昱奉章至长安,天子嘉其意,拜谦安东将军。以昱为广陵太守,朗会稽太守。孙策渡江略地。朗功曹虞翻以为力不能拒,不如避之。朗自以身为汉吏,宜保城邑,遂举兵与策战,败绩,浮海至东冶。”从王朗和赵昱和陶谦说的话,以及“朗自以身为汉吏”可见王朗还是恪守忠于汉室的。身为文人的他“遂举兵与策战”,敢于同孙策交锋也算不易了。

  当然作为一个文官,又不像刘备那样有大志,王朗其后自然归附了曹操庇护下的汉王朝,就这样从曹操时代的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到曹丕篡汉时期的以祭军酒领魏郡太守、少府、奉常、大理、司徒,直至最后曹睿的司徒,可谓是曹魏的三朝重臣,位高权重,一帆风顺。陈寿也对王朗的才华评价很高:认为“王朗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意为王朗文采渊博,知识丰富。

  这样一位同孔明的生活丝毫找不到交叉点的人,又不似周郎般同孔明一起共事过,二人何来恩怨呢?据《三国志.许靖传》载:王朗和蜀汉大臣许靖是旧交,蜀汉政权建立后,王朗曾经多次写信规劝许靖等蜀汉大臣投降曹魏,但许靖则不予理睬,王朗不死心,同时又向诸葛亮发起了挑战。在《诸葛亮集》中,更是记录到:建兴元年,魏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等人分别致信诸葛亮,“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藩”。面对曹魏发动的舆论攻势,散文大家诸葛亮自然不会畏缩,他写了一篇名为《正议》的文章,文章中就有“纵使二三子多逞苏、张诡靡之说,奉进驩兜滔天之辞,欲以诬毁唐帝,讽解禹、稷,所谓徒丧文藻烦劳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为也”之类的文字,对王朗之流的言论进行严厉反击。看書喇

  显然,这一次笔墨之争成为了王朗与孔明对决的素材,罗贯中也深知,书信来往不够刺激,读者们未必会喜欢,索性直接把两位摆到了阵前,让老王郎直接送命在了孔明之口,这样才具有震憾力。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

推荐小说

  1. [历史军事] 诸子百家都是子:我是例子
  2. [历史军事] 冰火两重天之黄金面具
  3. [历史军事] 三国志通俗演义白话文版
  4. [历史军事] 乱世贼王
  5. [历史军事] 穿越明朝之我救了马皇后
  6. [历史军事] 逃兵开局:觉醒系统后我杀穿乱世
  7. [历史军事] 称帝从统一草原开始
  8. [历史军事] 大晋第一才子
  9. [历史军事] 大明:一出生就被当成了神仙
  10. [历史军事] 新语新编
  11. [历史军事] 缘起一九三七
  12. [历史军事] 抗战:啥,你说班长不是干部?
  13. [历史军事] 都市最高手
  14. [历史军事] 红楼之庶子为王
  15. [历史军事] 北宋:开局遇见李清照
  16. [历史军事] 红警:从明末开启星辰大海
  17. [历史军事] 亮剑:疯了吧,你管这叫边区造?
  18. [历史军事] 三国之国医兴汉
  19. [历史军事] 盘点败家皇帝,开国太祖们傻眼了
  20. [历史军事] 生在皇庭,家和万事兴
  21. [历史军事] 我岳父是朱元璋
  22. [历史军事] 知否之袁家庶子
  23. [历史军事] 陛下,该上路了
  24. [历史军事] 三国之争霸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