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盘哇小说>历史军事>明灯易学实录> 风水学之综合论文

风水学之综合论文

  转载自:(明灯易学官网)(http://m)

  微信公众号:明灯易学徽号:(262412998)

  风水可分为以下几个内容:

  (1)指先人的居处和生存环境。受灵魂不灭观念的影响,古人认为祖先死后仍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因而传统的风水观所说的居处和生活环境,也包括过世祖先的葬穴及其周围环境。

  (2)环境周围诸要素如山、水、风、空气、土壤、阳光等相互之间及其与传统人文学说内所说的气、阴阳、五行、八卦之间的各种神秘联系。

  (3)这种联系所显示和蕴含的居处者目前的生活状况与未来的吉凶祸福。在祖灵崇拜意识驱使下,古人视死如生,甚至把已故先祖的阴世生活环境及其对子孙的祸福看得比自己的生存环境及其吉凶更为重要。因而对先灵的居处环境(阴宅),比对自己的居处环境(阳宅),更为重视和审慎。

  风水也由此从死、生的角度划分为两大部分:阴宅风水和阳宅风水。而在许多场合,&"风水&"的实际含义指阴宅风水。释名曰:&"宅,择也,言择吉处而营之也。&"然不论对何种环境的选择,古人的目的为了聚气。

  郭璞《葬书》云:&"葬者,乘生气也。&"气是万物之源,各种事物皆为气的变化客体,聚气则吉,故能喜旺富贵。失气则凶,故衰败贫死。聚气的关键在乎风和水。

  《葬书》云:&"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清人范宜宾注云:&"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重,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此即风水得名的由来。

  风水的学问。具体指人们从生存需要出发,结合传统文化意识,对居处环境进行选择、安排与处理的原则与方法,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学问。风水术起源于先民对于居处环境的勘察和选择。最早的文学总集《诗经》就有先民相地的记载。

  《大雅·公刘》篇述公刘率领周朝先民迁居豳地时,其中多次提及公刘登高行远。甚察广原京献,草泽流泉。如第五章:&"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岗,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三军曹,度其隰原,彻田为量,度其夕阳,豳居允荒。&"公刘不仅察其山水,亦测其日影,相其阴阳,观其日出日落,以之确定居处之正位。

  随着经验的积累,古人逐渐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认识到水火山泽、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自然方位、四时变化等对人的生活生存的影响。如《吕氏春秋》云:&"轻水秃瘿,重水馗甓,甘水好美,辛水疸痤,苦水虺伛。&"

  《孔子家语》亦云:&"坚土之人刚,弱土之人柔,墟土之人大,沙土之人细,息土之人美。&"在此基础上,古人于是有了太清之气、两仪、四象、五行、八卦等观念,并把它们运用于居处环境的选择,进而有了这方面的专书--堪舆。

  汉末,形成了风水术或相地术的原形。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古人们越来越醉心于探究人与自然间的各种神秘联系。唐宋之际,形成了两大风水理论流派。

  (1)江西形势派注重龙脉、穴位、砂水、方位之间的呼应及其对气的藏聚。

  (2)福建理气派则以五行八卦、天星、十二支为四纲,认为气作为化生人体及万物之源,无形迹可寻,须以罗经定其位而察其气,重视方位对气的生克迎聚。

  明清时代,两派理论渐趋融合,在风水勘察中,形、理并重,导致了风水理论的复杂化。及至今日,由于名词术语的纷繁复杂,理论系统的混淆乖舛,遂使风水术走向神秘莫测而成绝唱天书。应该说,风水观的形成,是文明进步的标志,风水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是文化高度发展和成熟完善的结果。风水术的复杂化和神秘性,是人类在对自然的奥秘和未知世界的认识的感性阶段的必然产物。

  气,亦名内气、五气、阴阳之气。气是六合太初之清气,化而生乎天地万物者,乃万物之源。生气即太初清气的形态之一。

  郭璞《葬经》:&"葬者,乘生气也。&"注云:&"生气即一元运行之气,在天则周流六虚,在地则发生万物,天无此则气无以资,地无此则形无以载,故磅礴乎大化,贯通乎品汇,无处无之而无时不运也。&"一气化而生阴阳,折而为五行,故亦名阴阳之气、五行之气。

  《葬经》云:&"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因其行乎地中,其形不见,故又名内气。

  风水家认为内气行则万物发生,内气聚则山川融结,故土为气之外体,水为气之外形,是以山水之势行,即气脉之行,山水之势止,即气脉之止。

  山水之奇秀明丽者,乃地中吉气即生气所融结。《葬经》所谓&"内气横形,外气止生&"即指此意。风水家又认为,人与父母之身体,皆为生气凝聚而成,子嗣为父母所生,体气有相通之处。父母亡后,葬之于灵气聚钟之地,则父母之形体不仅不腐,反可受气,父母之本骸得气,其遗留之体--子嗣则以体气相通之故而能感受生旺之真气。

  《葬经》云:&"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注曰:&"形穴既就,则山川之灵秀,造化之精英,凝结融会于其中矣。苟盗其精英,窃其灵秀,以父母遗骨葬于融合之地,由是子孙之心寄托于此。……以人心之灵合山川之灵,故降神孕秀,以钟于生息之源,而其富贵、贫贱、寿夭、贤愚、靡不修系,至于形貌之妍丑,并皆肖象山川之美恶。故嵩岳生申,尼丘孕孔,岂偶然哉?

  因此所谓葬事,即以父母之体葬于山川灵秀--生气凝聚之所,以期己身及子嗣感应其生气受福。是以风水之事,举凡寻龙脉、察形势、觅星峰、辨水源、测方位、定穴场、倒杖放棺究深浅,诸如此类,其最终目的,即是求乘生气。

  指穴场必须垣城完整,拱护周密,又叫【罗城周密】例如:高雄乌鰡池,不使外风荡刮穴场而生气飘散。

  风水家认为,生气因水而聚,因风而散,故风水之法,得水固然重要,但若穴不避风,生气随之散逸,得犹如不得。

  郭璞《葬经》云:&"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注曰:&"……及其止也,必得城郭完密,前后左右环围,然后能藏风而不致有荡散之患。经曰:'明堂穴水如惜血,堂里避风如避贼。'可不慎哉?高垄之地,天阴自上而降,生气浮露,最怕风寒,易为荡散。如人深居密室,稍有罅隙通风,适当肩背,便能成疾。故当求其城郭密固,使气之有聚也。

  &"穴之四维四正前后八方,须当求其完密而无空缺,使生气避风而凝聚,一有空缺,则风荡穴场,不惟无吉,反致灾殃。以砂论之,如:案砂不有,则明堂倾卸,凹风前来,堂气难收,主贫穷败绝。玄武藏形而无乐托之山,主长房伶仃孤寡。白虎空缺则凹风右灌,主弱弟幼子,败绝夭亡,两肩凹风主败绝,两足凹风主破家。故廖瑀《泄天机·安坟人式歌》云:&"第三最忌凹风穴,铁定人丁绝。&"但平支之地,生气沉潜于地下,自下而升,不怕风吹荡散,故穴虽在于旷地,八面无蔽,亦无害于生气凝聚,是以藏风唯以山垄之穴言。

  阴阳宅在自然空间中的方向和位置。讲究方位的选择,是生活文化的重要传统之一。

  《尚书·尧典》便有不同职司宅于不同方位以便观象授时的记载。风水家以东南西北四方为四正,以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为四隅,合称八方。

  同时,以方位与阴阳五行八卦、干支、时令、色彩、身体部位、家庭成员、属相、性格等紧密联系起来。由上述诸方面的相互作用与不同方位之间的相互影响而预测出不同的吉凶、贫富、贵贱、善恶大势以提醒居处者选择的趋避。

  如以五行言之,正东和东南属木,正南属火,西南属土,正西和西北属金,正北属水,东北属土。以八卦言之,自上述正东、东南的顺序,依次为震、巽、离、坤、兑、干、坎、艮。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

推荐小说

  1. [历史军事] 称帝从统一草原开始
  2. [历史军事] 大晋第一才子
  3. [历史军事] 大明:一出生就被当成了神仙
  4. [历史军事] 新语新编
  5. [历史军事] 缘起一九三七
  6. [历史军事] 抗战:啥,你说班长不是干部?
  7. [历史军事] 都市最高手
  8. [历史军事] 红楼之庶子为王
  9. [历史军事] 北宋:开局遇见李清照
  10. [历史军事] 红警:从明末开启星辰大海
  11. [历史军事] 亮剑:疯了吧,你管这叫边区造?
  12. [历史军事] 三国之国医兴汉
  13. [历史军事] 盘点败家皇帝,开国太祖们傻眼了
  14. [历史军事] 生在皇庭,家和万事兴
  15. [历史军事] 我岳父是朱元璋
  16. [历史军事] 知否之袁家庶子
  17. [历史军事] 陛下,该上路了
  18. [历史军事] 三国之争霸天下
  19. [历史军事] 故事在民间
  20. [历史军事] 庆帝元年
  21. [历史军事] 大隋秦王
  22. [历史军事] 勿首见
  23. [历史军事] 重生为赵昺,我为大宋续命五百年
  24. [历史军事] 别闹,我在异界古代打造未来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