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盘哇小说>历史军事>明末:蜀王继明复山河> 第720章 商税(七)

第720章 商税(七)

  待群臣离开之后,朱至澍一拍脑袋,又想起了一件事情;

  不禁抚额长叹。

  真不知道太祖废除了丞相之后、在没有组建内阁的这段时间里,是怎么一个人把全国这么多事情处理好的;

  那可是在立国之初啊,比朱至澍现在事情多多了。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就废除了中书省和宰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

  原中书省官属尽革,只留了个掌书写诰敕、制诏的中书舍人。

  直至建文帝时期,内阁制度才算是正式确立。

  中间这几十年里,虽然已经有了内阁的雏形,但未成定制、也不成熟,很多事情仍然靠朱元璋署理。

  朱元璋只活了七十岁,说不定就和太累有关系。

  正所谓天子一怒、浮尸百里。

  已经是天子的朱至澍一生气,才安定下来几个月的大明,顿时又纷乱了起来。

  既然朱至澍有意借着此事的由头、好好的清理下境内的牛鬼蛇神;

  那下面办事的人,自然就要顺了朱至澍的意。

  而年前就已经收复的江浙、中原两地,在经过一轮人事调整,以及几个月的细致渗透之后;

  已经大抵上稳定下来的局势,也让朱至澍的清理有了实现的可能。

  在登基之后;

  出于稳妥的考虑,此前应天府官场的那些个要员,纷纷被朱至澍调离了原来任职的区域。

  例如原湖广巡抚何腾蛟、被调任到贵州,任贵州巡抚;

  原九江总督袁继咸、被调任到广西,任广西巡抚;

  原应天府兵部尚书史可法、被调任到宁夏,任宁夏巡抚;

  原应天府吏部尚书马士英、被调任到陕西,任陕西巡抚;

  等等等等。

  其它还有很多应天府有能力的大臣,也都被四处分派,且基本上都算是在一线,并没有架空他们。

  只是他们和上面几位重臣一样,基本都被交叉、分散安置到了西南那些经营已久的‘熟地’;

  例如贵州广西、云南陕西、交州宁夏等等。

  虽然这种交叉、分散安置到熟地的做法,透露着满满的防备之心;

  但不管怎么说,也都还是把他们安置在一线,让他们有在一线继续发光发热、大展抱负的机会,并没有就此将他们闲置、养在中央监视起来。

  这已经足以凸显出朱至澍有限的信任他们、对他们人尽其用的广阔胸怀了。

  对待来降的官员就是这样咯;

  哪有一开始就完全视如己出、彻底放心的?

  对归降官员一开始就无条件的信任,是一件极其愚蠢的行为,必要的限制是一定要的。

  连青史留名的李定国,朱至澍都让他赋闲了近一年、等到西南基本面彻底稳固之后才委以重任呢;

  何况是应天府的这些官员?

  朱至澍自认为已经做的很大度、很慷慨了。

  这种安置方式,对朱至澍的政权来说,是最好的。

  首先;

  这种交叉、分散安置到熟地任职的方式,分散了归降官员的力量,可以有效的保证朱至澍政权的安全;

  其次;

  这种安置方式,可以让他们和当地已经成熟的官府运作体系有效的磨合、尽快的熟悉西南官场的做事风格,尽快能独当一面;

  随着大明接下来的扩张,将会需要大量有独当一面的能力的官员。

  只要证明自己有这个能力,且对大明忠心;

  那朱至澍都将一视同仁、不论出身的委以重任。

  最后;

  这种安置方式,可以大大的提高容错率;

  纵使这些归降官员一时不慎犯了错,在熟地运作成熟的官府体系下,也能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

  一举数得。

  而且朱至澍相信,以这些应天府官员的政治觉悟,能够认识、并且接受这一点。

  如果认识不到、又或者是接受不了;

  那就说明这官员是自己不需要的庸才,也就由得其自生自灭了。

  而成果,也证明了朱至澍如此施行的正确性。

  大明的局势能如此快速的稳定下来,应天府归降的那批官员的主动配合,有着不小的功劳。

  但最大的功劳,还得归功于朱至澍老底子——西南自身。

  这块功劳又可分为两部分:

  其中一部分功劳;

  得归功于这些年朱至澍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全新的西南官场生态;

  具体而言,就是高薪酬福利+高监管压力,催生出高效率。

  这种远胜此前死水一潭般官场的高效率,使得朱至澍的政权,能快速的对江浙、中原两地完成接收和实现有效管理。

  另一部分功劳、也是最大的功劳;

  则要归功于现在的大明军队、此前的西南军队,对朱至澍的绝对忠诚和强大战斗力了。

  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朱至澍自然是比谁都清楚。

  所以,在在朱至澍尚未正式即位前,各路挺进的西南明军、就已经进入到了此前应天府地界的所有重要区域;

  再加上本就是被西南明军打下来的中原;

  两者结合之下,西南明军已经完全控制了整个大明。

  高效率的政权班底+强大战力的军队+应天府归降官员的配合;

  这三个原因,共同缔造了如今大体上平定安宁的大明。

  这也是朱至澍敢在三月份中旬、也就是即位才三个月,便借势掀起这场清洗的底气之所在。

  朱至澍旨意一下,才恢复平静几个月的北京城,顿时又被不知道多少的马蹄踏地声重新惊醒;

  此前满清、应天府向西南派遣了多少专业级别的密谍,都被锦衣卫一一挖出;

  何况是马大棒子这些唯利是图、视骨气和忠义为粪土的商人群体?

  一名名身穿飞鱼袍、腰胯绣春刀,还额外别着两支燧发手枪的锦衣卫缇骑,从北京城南面震蹄而出,向着各自的目的地而去。

  其中也有一些税务部和刑部的人,但却不多。

  地方都有税务部和刑部的分支机构,不用从北京城额外调遣大队,只需一二精干人士前去主持大局即可。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

推荐小说

  1. [历史军事] 三国志通俗演义白话文版
  2. [历史军事] 乱世贼王
  3. [历史军事] 穿越明朝之我救了马皇后
  4. [历史军事] 逃兵开局:觉醒系统后我杀穿乱世
  5. [历史军事] 称帝从统一草原开始
  6. [历史军事] 大晋第一才子
  7. [历史军事] 大明:一出生就被当成了神仙
  8. [历史军事] 新语新编
  9. [历史军事] 缘起一九三七
  10. [历史军事] 抗战:啥,你说班长不是干部?
  11. [历史军事] 都市最高手
  12. [历史军事] 红楼之庶子为王
  13. [历史军事] 北宋:开局遇见李清照
  14. [历史军事] 红警:从明末开启星辰大海
  15. [历史军事] 亮剑:疯了吧,你管这叫边区造?
  16. [历史军事] 三国之国医兴汉
  17. [历史军事] 盘点败家皇帝,开国太祖们傻眼了
  18. [历史军事] 生在皇庭,家和万事兴
  19. [历史军事] 我岳父是朱元璋
  20. [历史军事] 知否之袁家庶子
  21. [历史军事] 陛下,该上路了
  22. [历史军事] 三国之争霸天下
  23. [历史军事] 故事在民间
  24. [历史军事] 庆帝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