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盘哇小说>历史军事>明末:蜀王继明复山河> 第446章 一厢情愿的朱由崧

第446章 一厢情愿的朱由崧

  “那陛下的意思是?”

  “莫非?!”

  跪在地上请求朱由崧别犯糊涂的王庆,听到朱由崧的话,脸色好看了几分,但随即像是想到了什么一般,大惊着问道。

  “嗯,朕正是这个意思。”

  “北面无山无险,唯有一处黄河,我江南将士也是通习水性、不足为惧。”

  “加上此时清军被西南拖在了山西,其余各处必然防御空虚,若是咱们能抓住这个机会,不但能尽收河南之地、剪除清军对我西面的威胁;”

  “若是将士用命、上下同心之下,说不定能收复山东、兵临北京,一举将清军重新赶出关外,还都北京城!”

  “到时候,朕就是效仿太祖、由南至北一统华夏的第二人,必将名留青史、震铄古今!”

  “文治武功之下,说不定那蜀王朱至澍也将归心,真正的奉朕为皇帝、臣服于朕!”

  “王卿你说,这可行性有多少啊?”

  朱由崧虚扶起心情已经平定了许多、不似刚才那般激动的王庆,兴奋的问起王庆对自己这个主意的看法。

  眼神中满是炙热、神采奕奕,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重新坐上北京城的龙椅、甚至封禅于泰山之巅一般。

  这可是朱由崧想了好久才下定主意的。

  若是放在以前,给朱由崧十个胆子,也不敢有反攻清军的念头。

  或许也有,毕竟谁还不做梦呢?

  但却绝对不敢真正的去思考该如何实施。

  别看清军在陕西被西南击败,但却一直牢牢的占据着山东、河南等广阔区域,从正北、西南两个方向,对南明呈包夹之势,离南明的权力核心、朱由崧的定都之地——应天府,也不过就是千里的路程。

  这点距离,骑兵放开了跑的话,最多三五天的时间就能到了。

  所以应天府里的大臣们、包括朱由崧自己,可不都是惶惶不可终日?

  要不是江南一带水网密布、加上南明为了自保、下了血本的在江北囤积了大量的军队,只怕应天府也早就被清军拿下了。

  当然,应天府朝廷能苟且至此,这两个都是次要原因。

  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西南明军从陕西、山西、河南、渤海湾四个方向,对清军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使得清军分身乏术、根本不敢轻举妄动。

  此前满清朝堂中也有人提议先不管西南、全力先拿下南明,然后再回过头和西南全面对峙。

  只不过这个提议被多尔衮拒绝了。

  多尔衮知道,西南不会坐视自己拿下江南的,自己只要一动,只怕西南马上就会以雷霆之势抄袭自己的后路,到时候胜负就难说了;

  有西南在背后虎视眈眈,这江南又哪是这么好打下来的?若是耗时良久,必然会使得西南发展的更好,到时候就更加得不偿失了。

  正是应天府这种长久了好几年的平静、以及在皇帝这个位置上也坐了三四年了,让朱由崧有了一丝自信;

  正好又正逢西南和满清在山西鏖战。

  两相结合之下,使得朱由崧心思活络了些,有了一丝主动出击、收复北京,为自己正名、光宗耀祖、名留青史的想法。

  想法是好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

  “陛下重振大明、光复神州、救万民于水火的拳拳之心,着实让老臣感动,老臣代天下万万黎民百姓,感谢陛下之圣明仁德。”

  听到朱由崧带着激动说出来的这番堪称石破天惊、惊天动地的大论,王庆并没有像朱由崧一样激动。

  但也没有直接就泼朱由崧一盆冷水。

  而是先对着朱由崧行了一礼,肯定了朱由崧的这番进取之心后,才接着说道:

  “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无论如何重视都不为过。”

  “且常言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北面无山无险、唯有一处黄河,陛下是知道这点的,据此,也认为我军能尽收河南之地、甚至可以收复北直隶、山东、还都北京,将建奴重新驱逐回关外。”

  “但老臣有一事不知,还请陛下解惑:不知在这等地势,我军该如何与建奴的百万骑兵争雄呢?”

  “就算建奴大军为西南所牵制、出不了百万,但十几二十万总还是挤得出来的,陛下认为,我军在华北这一马平川、千里伏平之地,能敌得过建奴的十几二十万大军吗?”

  “这......”

  王庆一反问,朱由崧这边就好像被触碰到了逆鳞一般,急忙想开口辩论。

  但王庆却没有就此停下、给朱由崧说话的机会,而是继续反问道:

  “若是陛下觉得可以,那又何人可以呢?”

  “靖南伯(黄得功)?兴平伯(高杰)?广昌伯(刘良佐)?东平伯(刘泽清)?”

  “纵使这几人当真可以,那该多少将士出征才可以呢?二十万?三十万?”

  “暂且算兵马无虞,那这出征的海量钱粮,究竟是耗费几许、又该从何处筹集呢?”

  王庆本来还想提出更多问题的,但是看到朱由崧已经有些胀红的脸,最终还是适可而止的停了下来。

  再说下去,只怕朱由崧,就真的要翻脸了......

  王庆也不是存心要驳朱由崧的面子、打击他,不然一开始也就不会肯定、勉励朱由崧的这股干劲和想法了。

  毕竟成与不成是一回事,但作为帝王,有没有驱逐建奴、重振大明的心,又是另一回事了。

  但他还是忍不住想教一教这个想法幼稚的朱由崧,好让他明白,什么叫做‘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若建奴真的这么好对付,大明还会从北京城被赶到这里?

  若建奴真的这么好对付,和汉人斗了几千年就没有屈服过的蒙古人,会乖的像条摇尾乞怜的狗?

  若建奴真的这么好对付,西南这么多年会从陕西、到渤海湾、再到山西,一处一处地方慢慢啃?

  若还是这么幼稚,别说驱逐建奴、重振大明了,这一隅之地能不能守住,都是两说呢。

  他已经很顾及朱由崧的面子了。

  真正说起来,一场大仗动辄数十万人参与的大仗,哪里只是自己问的这几个问题?

  钱粮、兵马、战法,这都是最基本的。

  真要细致的说的话,还有时机、路线、后勤、封赏等等等;

  这还只是胜利的情况,若是考虑的全面一点,还得将后备援军、战败善后等等情况都纳进计划中。

  这些才是真正复杂的呢。

  而且这些还都是后话,最大的前提是:

  现在的朝堂,没有马士英和钱谦益的点头,一兵一卒、他朱由崧也动不了。

  即使有坚贞不渝、刚正不二的史督师支持也不行。

  皇帝不差饿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马士英和钱谦益支援钱粮的情况下,史督师又能如何?休想调动江北的一兵一卒。

  而马士英和钱谦益会愿意调拨钱粮北佂建奴吗?

  所以朱由崧这个想法,从头到尾都只是一厢情愿而已,根本就没有一丝的可能性。

  “哎......”

  “若是弘光爷是那蜀王便好了。”

  “蜀王当真是有本事啊,不但在陕西打的建奴节节败退,眼下看来,怕是建奴连山西也不一定保得住了。”

  “若真是如此的话,这天,怕是不用多久,就要再变一次了!”

  “哎......”

  想到这里,王庆又是一声叹息。

  这两声叹息里,满是惋惜和无奈。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

推荐小说

  1. [历史军事] 三国志通俗演义白话文版
  2. [历史军事] 乱世贼王
  3. [历史军事] 穿越明朝之我救了马皇后
  4. [历史军事] 逃兵开局:觉醒系统后我杀穿乱世
  5. [历史军事] 称帝从统一草原开始
  6. [历史军事] 大晋第一才子
  7. [历史军事] 大明:一出生就被当成了神仙
  8. [历史军事] 新语新编
  9. [历史军事] 缘起一九三七
  10. [历史军事] 抗战:啥,你说班长不是干部?
  11. [历史军事] 都市最高手
  12. [历史军事] 红楼之庶子为王
  13. [历史军事] 北宋:开局遇见李清照
  14. [历史军事] 红警:从明末开启星辰大海
  15. [历史军事] 亮剑:疯了吧,你管这叫边区造?
  16. [历史军事] 三国之国医兴汉
  17. [历史军事] 盘点败家皇帝,开国太祖们傻眼了
  18. [历史军事] 生在皇庭,家和万事兴
  19. [历史军事] 我岳父是朱元璋
  20. [历史军事] 知否之袁家庶子
  21. [历史军事] 陛下,该上路了
  22. [历史军事] 三国之争霸天下
  23. [历史军事] 故事在民间
  24. [历史军事] 庆帝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