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盘哇小说>历史军事>明末:蜀王继明复山河> 第92章 南明朝堂之争

第92章 南明朝堂之争

  ps:有言在先,南明朝堂你要真看历史,能气的想吐血,反正真正称得上忠臣干臣的没几个,不说别的,就说整个南明朝廷、包括史可法都支持“联虏平寇”,就知道南明让人多绝望。

  但这也不只是明朝的问题,每一个王朝末期都是这样。

  所以我只在大事上遵照历史,小事就算了,不然根本写不完、也看的很抑郁。

  各位历史课代表们别骂,切记这是一本架空小说,我只是串自己的逻辑,而不是真实历史的逻辑,想看真实历史,请不要难为我。

  我能写,但是你们不会喜欢看的。

  以下正文:

  怀庆之战的消息,不但北京、西安知道了,几天之后,朱至澍和在应天府的弘光皇帝朱由崧也知道了。

  “哎呀!”

  “我怎么忘记这个事情了。”

  朱至澍收到这条情报的时候,一拍额头、仰天长叹。

  “怀庆之战虽然规模不大,但却称得上是大顺和满清战争中、很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原本清军分南、北两路,李自成只需要面对北路军,完全有可能倚仗优势兵力全歼北路军,最不济也可以将其击退;”

  “但河南怀庆战事一起,却让满清知道了大顺军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虽然被一再击败,但还有相当雄厚的实力,仍然是自己身边最大的威胁,比费拉不堪的残明优先级高太多了。”

  “于是南路军放弃进攻南明的计划,调头和北路军一起,夹击李自成。”

  “也就是因为这样,双面受敌的李自成不支,于1645年正月战败于潼关,之后便不得不丢下西安,退走两湖。”

  “可以说,怀庆就是大顺与满清之间的平安格勒战役啊!”

  朱至澍短短时间内便回忆起了这段尘封的记忆,懊恼不已。

  朱至澍能收到大顺那边的情报一点都不稀奇。

  贸易就得派人过去,人派过去了不能真的就只做生意吧?

  中国礼仪之邦,自古都是极为好客的,带着远道而来的贵客吃吃当地风味美食、品品当地特色花酒等等,那再正常不过了。

  这种情况下“顺便”探查到一些当地的风土人情也是很正常的。

  而且这还只是明面上的商业间谍,暗地里,每一个较大的势力里,都有着朱至澍派过去的间谍。

  朱至澍也相信,自己的川蜀,也有别的势力的间谍。

  这种事情只能严加防范,不可能禁绝。

  “我要是早点想起来并提醒李自成的话,怀庆之战说不定可以避免。”

  “这下一发生,就只能听天由命了啊......”

  “不对!”

  “我命由我不由天!老子都能穿越了,还信个锤子命!”

  “我这就给你加大供应粮草、武器、火药,你一定要拿出闯王的风范,多守一阵子啊!”看書喇

  短暂的失落只经历了那么一瞬间,朱至澍便重新恢复了斗志。

  拿起毛笔,快速的在纸张上写下一封发给刘之温的文书,嘱咐其加大对李自成的贸易力度,要啥给啥、有求必应!

  只要给得起钱。

  反正现在的李自成缺兵缺将缺士气,却唯独不缺银子。

  和对情报事业非常上心的朱至澍不同,只是不知道是该说南明朝廷不上心、还是能力不够强,又或者是内斗消耗了太多的实力。

  在朱至澍收到怀庆之战的情报之后,足足又过了好几天,朱由崧领头的南明小朝廷才收到这一消息。

  被从女人肚皮上拉起来上朝的朱由崧困的直打哈欠,满脑子想的都是退朝后试一试彭清送上来的秘方,看看是不是真的如那阉人所说的一样,可以愈战愈勇、金枪不倒!

  反正下面那些人争论的事情,自己根本做不了主断,都是下面的人说了算,那自己还操那么多心干嘛?

  不如躺平了过快活日子。

  再说了,处理政事哪有温软暖香的女人有意思啊。

  “哈哈哈哈......”

  想到自己后宫中的那些个妙人儿,坐在龙椅上的朱由崧一时间喜上心头,竟然没忍住,笑出了声。

  正在激辩的朝堂,在这一声不合时宜的大笑中停了下来。

  寂静的有些诡异......

  “陛下,因何发笑?”

  “正是,不知陛下因何发笑,可是有了定论?”

  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史可法,吏部尚书、大学士马士英停下激辩,纷纷望向坐在龙椅上的朱由崧,眼神中满是不悦。

  今日朝会,怀庆战起是最重要的议题。

  对于怀庆战起,不论是史可法还是马士英等,都认为因为怀庆之战的原因,多铎统领的南路军,很有可能会停止南下,转而西进潼关,攻打李自成。

  但却在如何应对上,双方产生了激烈的分歧。

  史可法是较为强硬的主战派,认为假若建奴果真转道夹攻李自成的话,官军就应当乘势北伐河南、直隶,牵制建奴,不让李自成承受太大的压力。

  虽然李自成是逼死先帝的直接凶手,但眼下建奴来势汹汹、且福临已经在北京即位,自太祖以来,外虏再一次窃取天汉国祚,愧对太祖、愧对民族!

  所以史可法认为此时就该抛弃成见,联合李自成剿灭建奴为先;

  但马士英则认为,建奴如果改道进攻李自成,对大明来说是件大好事。

  不但可以假建奴之手消灭国贼李自成;两虎相争之下,对建奴自己的实力也是一种削弱,不如坐山观虎斗。

  且可以趁着这段时间整顿朝堂、边防,做好将来抵御建奴南下、甚至反攻直隶、收复北京的准备。

  两位权势最大的六部尚书在朝堂上引经据典、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其余的文武百官则是眼观鼻、鼻观脚,根本不敢说话,任由两位位极人臣的人发挥。

  待两人争出个胜负,然后皇上再定下个方略,自己等人打打酱油口呼万岁就行了。

  但却没想到两人还胜负未分,本该慎重思考、做出决断的朱由崧,却在龙椅上笑出了声!

  不但争执的两位大员,就连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心中都充满了气愤和惋惜。

  “敢情两位大员为国事争执,在皇上看来是在耍猴呢?这么好笑的?”

  “大明这天子,真的是一个不如一个啊......”

  而作为当事人的两位大员,就更是气极了,直接质问道。

  “呃......”

  “两位爱卿继续,寡人刚才想到那李贼要吃苦头了,不由的心中一阵欣喜,失态笑出了声。”

  “刚才两位卿家的辩论很有意思,继续吧,寡人正在听。”

  听到两位大臣的质问,朱由崧背后竟然吓出了一阵冷汗......

  “朝会之上,陛下应当注意仪态,切不可失了天家威严才是。”

  马士英对着朱由崧拱了拱手,语气严肃。

  “史学士,刚才你口口声声说北伐北伐、减轻李贼的压力。”

  “你可知先帝驾崩、正是因为李贼?你可知国事如此、正是因为李贼?你可知攘外必先安内、家贼恨过外虏?”

  “你是不知道这些呢,还是忠奸不辩,又或者是别有居心?”

  训斥完朝堂失仪的朱由崧后,马士英马上回到了正题,调转枪口向着史可法开炮。

  自己和史可法同为拥立之臣,虽然如今自己是吏部尚书、百官之首,但身为兵部尚书的史可法,却是自己最为强大的竞争对手,自然要好好防范。

  就算抛开政争不谈,就说此次大战。

  北伐要钱要粮要兵,如今百废待兴,哪里有那么多的钱粮兵马?

  靠江北四镇?

  那黄得功、刘良佐、高杰、刘泽清,哪个不是军阀姿态,要给他们送钱送权,个个积极的很;要让他们和建奴拼命,可没那么容易就使唤的动他们!

  就算筹集到了,万一打输了呢?江北防线到时候靠什么经营?建奴再次南下靠什么阻挡?

  还不如让建奴和李贼狗咬狗,自己这边好好经营江北防线,等两狗都精疲力尽之后,再伺机而动!

  所以于公于私,马士英都是不赞成北伐的。

  “好险,好在寡人机智,圆回来了......”

  看到马士英转移了目标,没再揪着自己训,又去攻击史可法了,朱由崧暗暗的舒了一口气。

  虽说自己才是皇上,可这些文官,有几个人把自己当作皇上了?连自己的堂兄弟崇祯,都玩不过这些文臣呢。

  而且这两位都还是拥立自己的人,自己多反驳几句,都会被说成薄恩寡义,还不如不说话,任由两人施展。

  ps:按百度百科的资料,因为东林党和福王有矛盾,所以一开始身为东林党弟子的史可法,是和东林党妥协了,想拥立桂王的,后来限于时局变化,才不得不和马士英一起拥立了福王。

  福王能够上位,最大的功臣是马士英和江北四镇的支持,所以马士英在南明朝廷,权势最大,东林党反倒式微了。

  马士英只是和东林党有些渊源,但不是东林党。

  但一皇即位,本身就万分复杂,这里就不细说,直接就都是拥立之臣了。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

推荐小说

  1. [历史军事] 冰火两重天之黄金面具
  2. [历史军事] 三国志通俗演义白话文版
  3. [历史军事] 乱世贼王
  4. [历史军事] 穿越明朝之我救了马皇后
  5. [历史军事] 逃兵开局:觉醒系统后我杀穿乱世
  6. [历史军事] 称帝从统一草原开始
  7. [历史军事] 大晋第一才子
  8. [历史军事] 大明:一出生就被当成了神仙
  9. [历史军事] 新语新编
  10. [历史军事] 缘起一九三七
  11. [历史军事] 抗战:啥,你说班长不是干部?
  12. [历史军事] 都市最高手
  13. [历史军事] 红楼之庶子为王
  14. [历史军事] 北宋:开局遇见李清照
  15. [历史军事] 红警:从明末开启星辰大海
  16. [历史军事] 亮剑:疯了吧,你管这叫边区造?
  17. [历史军事] 三国之国医兴汉
  18. [历史军事] 盘点败家皇帝,开国太祖们傻眼了
  19. [历史军事] 生在皇庭,家和万事兴
  20. [历史军事] 我岳父是朱元璋
  21. [历史军事] 知否之袁家庶子
  22. [历史军事] 陛下,该上路了
  23. [历史军事] 三国之争霸天下
  24. [历史军事] 故事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