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盘哇小说>历史军事>大唐之超级军火商> 第517章 老哥要吃必须有

第517章 老哥要吃必须有

  次日一早,方二便在小青的伺候下,换上了朝服。

  简单的洗漱之后开着大摩托直奔长安城。

  这只是正常的早朝,参与的也都是在京四品以上的要员。

  方二到的时候,承天早已大开。

  禁卫接过方二的摩托和扔过来的银子笑着说道:侯爷您可快点儿吧,就差你一个了。

  方二愣了一下,瞅了一眼手表,才七点,又不是大朝会,至于这么早的么?

  等他背着双手一路溜达着来到两极殿时,殿中已经站满了文武。

  皇上,辽东侯到了。

  邓公公看到了门口的方二,在李世民耳边小声说道。

  滚进来!不看看都什么时辰了!

  李世民一脸不爽的向门外的方二吼了一句。

  嘿嘿,小子车坏半道儿了,修了好一会儿才弄好。

  方二直接随口编了一个理由搪塞了过去,然后瞅了一圈儿,发现尉迟敬德在冲他招手,便走了过去。

  来,这地方老哥给你留着呢,有啥好吃的没,饿死哥了。

  尉迟敬德指着身边的柱子笑呵呵的说道。

  老哥要吃,那必须有!

  方二从口袋里掏出两根火腿肠塞了过去。

  尉迟敬德接过来,熟练的扒皮儿之后藏在袖子里,装做捂嘴的样子开吃了起来。

  李世民瞅了一眼就知道他在干嘛,只不过装做没看到的样子。

  辽东侯前日归来,突厥已全部平定!

  草原十八部,此次灭了十部,剩余八部选择了归降!

  而且,此次的战果不只这些,辽东侯,你来具体讲讲吧。

  是,皇上!

  特么的,早知道昨天就不进宫来了,又得讲第一遍!

  方二上前两步,清了清嗓子后,便开始从李世民回朝之后一一讲述着草原上的事情。

  百官和李世民昨天的反应一模一样,归附的事情他们不意外。

  同样被那高额的战争赔款给吓了一跳。

  有了这笔收入,大唐的财政压力就可以大大缓解了。

  方二讲完之后,退了回去,拿出一根儿棒棒糖含在嘴里,依着柱子站立。

  李靖出列,拱手说道:皇上,臣以为,此战争赔偿可做先例,派快马知会柴国公和程国公,以此例行事。

  臣附议!张公谨、牛进达等武将都出列表示赞同。

  对于武将来说,以往打仗除了地盘之外,基本很少能够有额外的战争红利。

  之前有了方二提议的战争国债,可以出售专营权填补军费,可远没有这次草原的战争赔款来的痛快。

  一共才出动了万余人,就收获了几十万两银子的赔款,简直不敢想象。看書溂

  更何况往后的每年还有数量不菲的朝贡。

  若南越和土蕃那边也照此例,那对大唐来说,也不是一个小数字了。

  准了!散朝后就有兵部派人前去南越和土蕃传旨!

  李世民不可能反对这样的提议,除非他脑子有包。

  而且此时对于朝堂上的这些人来说,南越和土蕃那边,根本没有败的可能性,所以,不要白不要!

  说定了这件事后,李世民继续开口道。

  吏部、礼部何在!

  臣在!

  吏部尚书杜如晦和一个方二并不认识的人一同出列,躬身回应道。

  此人应该是在世家被灭后,被新提拔上来的礼部尚书了。

  突厥八部既已归顺,而且辽东侯又应允了他们各自建城,那么,就由吏部抓紧选拔官员,礼部选一些大儒随官员一起前往,行教化之事!

  臣遵旨!

  二人领旨退回。

  方二想起了那长出三寸的红薯苗,拱手出列。

  启禀皇上,去岁从沈阳带回的的红薯开始培育薯苗,最多半个月即可下地,保守估计能够育出三万亩的薯苗来,请皇上早做安排。

  培育一亩地的薯苗需一百斤左右的薯块,三百多万斤的红薯,也就是够三万亩种植所需,这点没毛病。

  当然,后期还能从移载后的大田里剪取薯蔓进行二次扦插移载,只不过产量会低上一点,但对于动辄三千多斤的亩产来说,就算是少上那么一成两成的产量,在这个时代来说也是难得的高产了。

  方家庄是拿不出这么多的土地来种红薯的,所以这事儿还是还给朝庭来做的好。

  方二话音刚落,房玄龄就站了出来。

  皇上,臣以为,可以先在长安附近周县进行推广试种,虽然臣等都知道红薯高产,但毕竟对百姓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作物,未必就敢大量的种植。

  李世民捋着胡子点了点头,还没开口,方二就再次说道。

  皇上,臣有个提议,左右不过三万亩的种苗。

  臣提议,凡自愿种植红薯超过五亩的百姓,今岁免征赋税,秋收时,再由户部出面,将所产的红薯尽数回购以作明年的种薯之用。

  这样的话,到了明年,红薯的种植面积,足以达到百万亩之数!年产红薯近三十万万斤!

  嗯?

  方二这种订单农业的概念一出,李世民,房玄龄等官员都愣了一下。

  这种方法,听起来似乎不错的样子。

  皇上,臣以为,免征赋税可以一定程度上打消百姓的疑虑,以五亩为限,三万亩也不过六千户百姓而己,这些人的赋税,对于整个大唐来说,也不过九牛一毛而己,可以一试。

  历来谷贱伤农,谷贵也伤农,同时有了回购,对朝庭,对百姓,都是百利而无一害,所以,臣以为,辽东侯的提议大为可行。

  左仆射萧瑀老态龙钟的晃着身子走了出来,一本正经的分析起了免税和回购的好处。

  方二眼前一亮,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果然姜还是老的辣,短短两句就把方二的意思给说的明明白白。

  皇上,臣也同意辽东侯的提议,只是,三万亩的红薯,按去岁的产量,到了秋收少说也有万万斤!

  若以当下米价一贯钱一石的话,就需一百万贯钱去收购。

  到时候,户部是否能拿出这么多的银子,所以,还请皇上三思。

  魏征的话,可谓是有理有据。

  但房玄龄不愧是户部大佬,负责整个大唐民生的一把手,很快就理清了思绪。

  魏公此言对,也不对!

  红薯是新的作物,对于百姓而言,填饱肚子,远比卖粮要重要。

  一亩稻谷,产量不过两石而己,作价也就两贯钱。

  若是将一亩红薯所产折价3贯钱,仅仅需要一文钱一斤,万万斤的红薯,十万贯钱,老夫还拿的出来。

  这样一来,百姓哪怕卖了红薯去买米,也比自己去种得到的多了近半。

  PS:五更,还有五章哦!吼吼!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

推荐小说

  1. [历史军事] 三国志通俗演义白话文版
  2. [历史军事] 乱世贼王
  3. [历史军事] 穿越明朝之我救了马皇后
  4. [历史军事] 逃兵开局:觉醒系统后我杀穿乱世
  5. [历史军事] 称帝从统一草原开始
  6. [历史军事] 大晋第一才子
  7. [历史军事] 大明:一出生就被当成了神仙
  8. [历史军事] 新语新编
  9. [历史军事] 缘起一九三七
  10. [历史军事] 抗战:啥,你说班长不是干部?
  11. [历史军事] 都市最高手
  12. [历史军事] 红楼之庶子为王
  13. [历史军事] 北宋:开局遇见李清照
  14. [历史军事] 红警:从明末开启星辰大海
  15. [历史军事] 亮剑:疯了吧,你管这叫边区造?
  16. [历史军事] 三国之国医兴汉
  17. [历史军事] 盘点败家皇帝,开国太祖们傻眼了
  18. [历史军事] 生在皇庭,家和万事兴
  19. [历史军事] 我岳父是朱元璋
  20. [历史军事] 知否之袁家庶子
  21. [历史军事] 陛下,该上路了
  22. [历史军事] 三国之争霸天下
  23. [历史军事] 故事在民间
  24. [历史军事] 庆帝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