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盘哇小说>历史军事>逆流启明> 第八十六章满清送上来的助攻

第八十六章满清送上来的助攻

  至于重新南下,收复江南之事,似乎被人遗忘了。

  实际上,却是满清朝廷自顾不暇。

  之前的剃发令的颁布,就是因为拿下了江南,多尔衮自以为天下大定,无需再顾及汉人的感受,从而强硬施行。

  即使经过两载的统治,京畿还是发生了动乱,而像是山西、山东等地,读书人领导抗争不计其数。

  这也就罢了,大不了镇压便是。

  但,读书人不愧是读书人,立马就意识到满清的漏洞——缺粮。

  所有,许多人不在明面上进行抗争,而是暗地里进行抗税。

  既能体现对抗之心,又能积攒钱粮,何乐而不为?

  地方官府则束手无策。

  本来明末以来旱灾、疫病频繁,地方的士绅一旦隐瞒人口、土地,如今连表面上都不配合,府库自然空虚。

  剃发令,再加上圈地运动,立马让北直隶乱成了一锅粥,太行山上,满是逃散的百姓。

  户口大失,田地荒芜。

  如此一来,顺治三年的夏收的形势,极其严峻。

  较之前两年,户口减少了两成,耕地撂荒的更是不计其数,地方根本就统计不过来,也无法统计。

  “如今,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四省之地,今夏完税不过三百万石,上供朝廷只有两百万石。”

  范文程皱着眉,如此简单而又夸张的数字,着实让他心中不安。

  两百万石能做什么?

  十万八旗,一年什么都不干,就要耗费那么多。

  百官,数十万汉军,以及皇室,都需要养。

  这些年来,关内日子不好过,但辽东也没好多少,需要大量的晋商贩卖粮食才能活下来,如今顶多支持个三五十万石。

  盐税,商税等加起来,不过几十万两。

  换句话来说,如今的满清,在吃老本。

  “缺口额多少?”

  多尔衮一听,脑袋都快炸了,连忙摇头问道。

  “京城大疫,丁口少了许多,但八旗子弟拖家带口入城,太仓还缺百万石粮食,至今金银……”

  范文程没说,只是摇头道:“光是吴三桂的关宁军,一年就须五十万两。”

  多尔衮默然。

  他站起身,表情很是烦躁。

  那些明军之所以投靠大清,什么天意,都是假的,只有一样是真,那就是丰厚的钱粮。

  这么多年来,数次入侵关内,加上去年的南下,朝廷的府库之中,积攒了大量的钱财。

  但要是一年年的吃老本,能吃几年?

  “范先生可有法子?”

  多尔衮抬头,认真道。

  “王爷,朝廷如今只有一个办法,拿下江南,这个天下最富庶的地方。”

  范文程直接果断道:“无论是山东,还是陕西,亦或者一片白地的河南,都不重要,只有江南,才是重中之重。”

  “我当然明白!”多尔衮摸了摸胡须,郑重其事道:

  “既然一次拿不下,那就多来几次。”

  “新建水师,训练军队,都需要钱粮。”

  多尔衮眯着眼睛道:“如此,暂缓执行剃发令吧!”

  “微臣明白。”

  范文程知道,这是摄政王的妥协。

  所谓的暂缓,就是不再严格的督促,放任自由,已经剃发的自然会继续剃。

  政治就是这样的东西,不断地妥协。

  但他明白,等到拿下江南的时候,剃发令将会再次施行。

  ……

  而就在朱谊汐在准备登基大典时,来自于北京的剃发令、圈地令,终于传到了南京。

  一瞬间,掀起了巨大的舆论浪潮。

  复社上下此时乱做一团,而几社则大开起来。

  如果说,复社擅长聊政治,参与政治,那几社,这是一群文青们的聚集地。

  陈之龙作为几社领袖,望着眼前数十名社员,浑身颤抖,双目发红: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悔,建奴猖狂,竟然想要以夷代夏。”

  一旁,夏允彝(夏完淳之父)也揪着胡须,怒声道:

  “投奴已然不忠,那群无耻之人竟然剃发易服,辱没祖宗,可耻,可鄙,可恶至极……”

  一连骂了好几次,犹不解恨。

  但到底是读书人,来来回回都是那么几句,想学乡里之俚语,但脸色胀红,怎么也说不出来。

  “那,侯君子怎么办?东林党……”

  突然,有人小心翼翼道。

  “都什么时候了,还管他们。”

  陈之龙大声怒吼道:“国家沦丧,礼邦颠覆,日后若是那般金钱鼠辫,我等有何面目面见祖宗?”

  “我等要去请愿,恳请豫王北伐,救黎民于水火,挽救礼邦。”

  这下,夏允彝慌了,连忙拉住他的胳膊,说道:“侯方域的前车之鉴,你忘了?”

  “这位豫王殿下,最恨结党营私,聚众闹事,若是一个不好陷入诏狱,连累家人可就完了。”

  赵之龙年虽四十,但热血仍在,昂首道:“你怕了?”

  夏允彝摇摇头,苦笑道:“我倒是不怕,就怕在临死之前,没有见到大明光复,徒劳的死在自己人手里。”

  这下,赵之龙沉默了。看書喇

  一众文青也沉默了。

  这话太过于实在,实在无法反驳。

  赵之龙压抑道:“难道就这样任由其发生吗?”

  “满朝的文武百官,难道都不干事?”

  夏允彝冷静道:“这种事情,不适合咱们提出来,而应该有那些权势之人提出,才是最好的结果。”

  几社人等纷纷叹气。

  恐怕也只能如此。

  在在胡宅中,因为北京的剃发令与圈地令,一众文臣聚集一堂。

  这次,反倒是王应熊虎背熊腰,第一个抢先发言:

  “殿下,建奴倒行逆施,北方百姓水深火热,嗷嗷待哺,恳请殿下早日顺从民心,登基称帝,号令南方,北伐建奴——”

  注意,此时的民心,指的是自耕农为首的中小地主,也就是俗称的有产者。

  他们略懂一些文化,参与地方治理,配合政府行动,心思反而单纯一些。

  不过,如今岂止是他们?

  剃发令传出来,即使那些一心想要求和的大地主阶级,也只能抗争到底。

  这不是改朝换代,这是蛮夷想要改变华夏,从精神到肉体,全方位的奴役。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

推荐小说

  1. [历史军事] 乱世贼王
  2. [历史军事] 穿越明朝之我救了马皇后
  3. [历史军事] 逃兵开局:觉醒系统后我杀穿乱世
  4. [历史军事] 称帝从统一草原开始
  5. [历史军事] 大晋第一才子
  6. [历史军事] 大明:一出生就被当成了神仙
  7. [历史军事] 新语新编
  8. [历史军事] 缘起一九三七
  9. [历史军事] 抗战:啥,你说班长不是干部?
  10. [历史军事] 都市最高手
  11. [历史军事] 红楼之庶子为王
  12. [历史军事] 北宋:开局遇见李清照
  13. [历史军事] 红警:从明末开启星辰大海
  14. [历史军事] 亮剑:疯了吧,你管这叫边区造?
  15. [历史军事] 三国之国医兴汉
  16. [历史军事] 盘点败家皇帝,开国太祖们傻眼了
  17. [历史军事] 生在皇庭,家和万事兴
  18. [历史军事] 我岳父是朱元璋
  19. [历史军事] 知否之袁家庶子
  20. [历史军事] 陛下,该上路了
  21. [历史军事] 三国之争霸天下
  22. [历史军事] 故事在民间
  23. [历史军事] 庆帝元年
  24. [历史军事] 大隋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