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盘哇小说>历史军事>兴汉室> 第二百五十七章 孰有斯难

第二百五十七章 孰有斯难

    “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https://”――――――――论语季氏</p>

    尚书令杨瓒中暑昏倒的实在突然,皇帝看上去似乎有些措手不及“尚书令既然身子不好,就让他放下手头上的事,暂且在家休养吧。这些时日确实是事务繁多,劳累诸公了,还望诸公多爱惜身体、努力加餐才是。切莫因案牍劳形,致使朝廷失却练达之干才。”</p>

    听着皇帝关心的话语,马日等人皆唯唯应下。</p>

    今夏的大旱如大火燎原、愈演愈烈,即便是在通风解暑的清凉殿里,皇帝也是忍不住常常让穆顺为他揩拭额头的汗水。这一次安门民乱,很难说背后有无推手,或许是要干扰朝廷赈济的大事、或许是想引开朝廷放在某事上的注意力。</p>

    等到好言宽慰了一干大臣之后,皇帝又派人将偏殿里的法衍再度召来,虽然他早已知道事情原委,但如今当着马日等一干人等的面,还是得按例行事。</p>

    听面色稍有缓和的法衍将事件一字一句的复述完,皇帝开口说道“流民争抢哄闹,堂堂京畿之地,竟闹出这等事来!而且还是眼下这个时候,绝不容等闲视之,诸公既已知悉原委,不妨都各抒己见吧。”</p>

    这时首先坐不住的是太尉董承,他先声夺人“流民哄抢粥棚、踩踏致死数人,那就不该是流民,而是暴徒。此事,臣以为当着刑部、廷尉依律处置。”</p>

    “太尉说的是。”尚书仆射吴硕接口道,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永远附于董承骥尾“长安有陛下之南北禁军所在,彼等流民虽成不了事,但终教人烦扰。而况此时若不严办,其他流民见了,便会轻罪行恶,届时又还有谁仍遵从赈济的规矩?”</p>

    此事若要严办,京兆尹胡邈将会是首当其冲,而胡邈事先又与督粮的侍御史侯汶有过分工,由侯汶负责赈济等事――这是二人对朝廷上疏确认过了的。所以吴硕此番看似大公无私,要查办胡邈,实际上却是在针对侯汶。</p>

    按照人情脉络,侯汶是属于已故的司徒王允、关东士人这一派别。如今御史中丞桓典手绾大权,职权范围又涉及到多方利害,明里暗里不知多少人盼着出错。</p>

    侍中、平尚书事杨琦心里有些着急,毕竟在他看来,于公于私,这件事都貌似与侯汶没半点关系“臣以为不可,此事看似是由施粥不均而起,实则是因流民远道而来、又以气候之故,心中怨气早结……”</p>

    他本想借机指责一番京兆尹胡邈治安不力,但想想又觉不妥,这么做容易将责任推来推去,推诿到长安令王凌的头上。在尚且还摸不清皇帝对王凌究竟抱有何等态度的情况下,杨琦自觉还是少说几句、集中要点为妙“据廷尉供词,彼等流民毫无谋反之心,仅一时心急而犯下罪愆。如今正属多事之秋,依臣之见,不妨宽大处理,以安民心。”</p>

    吴硕不敢与杨琦争论,低着头老实的坐在一边,将局面交还给了董承这些真正的大臣。</p>

    “如此轻易便宽赦彼等刁民。”董承自负权重,对杨琦、马日这些忠直老臣向来是敬而不畏,冷笑说道“那朝廷的法度何在?眼下旱情每日愈炽,朝廷不借此树威,今后若是流民俱增,又该何以约束?”</p>

    “太尉这话说的在理,有罪不可轻纵,不然置法度于何处?但杨公也说得不错,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皇帝有意在其中搅浑水,话里话外的点到这里,顿了一下。目光看向坐在杨琦附近的另一个侍中、平尚书事荀攸,目光如实质般凝了几分,又道“荀君,你的高见呢?”</p>

    一直缄默不言、静观局势的司徒马日与司空赵温立时有了反应,回过头看向身后那样貌清癯、目光有神的荀攸。</p>

    荀攸苦笑了下,他才随军回朝不久,尚未厘清不在的这些时日朝廷内外的种种就遇到这等大事,让他一时缓不过神来。不说这两天雷厉风行般执行下去的‘御史临郡’,就说昨天下午发生的流民哄抢粥棚事件,他一听便赶紧此事非同一般,与秘书令荀悦商议了半夜,天将明时才安寝。</p>

    在他看来,流民闹事是一场非常严重的事故,稍有处置不当就会留下祸机。皇帝定然是早有宽赦的想法,只是这话却不能直接提,而是要换个能让皇帝满意的方式。</p>

    座中就算是善于揣摩圣意的赵温,也未必比荀攸还要清楚皇帝的本心,这是先天的才智所决定的,而不是通过后天辛苦揣测所得来的经验“敢问陛下,城门校尉伏完、侍御史侯汶与京兆尹胡邈等人的奏疏,可否读到?”</p>

    皇帝点点头,说道“诸公在承明殿代阅之后,一早便送来了。”</p>

    荀攸略一沉思,努力挺直腰身,接着说道“彼等的奏疏,讲的是彼等各自对此事的做法,这个,想必陛下自无不知。臣在这里要说的,是应如何处置此事,若按太尉的意思,对彼等流民严加弹压,必然会激起民变。”</p>

    “区区几个犯事的流民,荀君未免说的太严重了。”董承冷声说道。</p>

    “不然。”荀攸果断摇了摇头,眉骨一耸,简捷言道“昨日事起之后,臣特意使门下苍头外出,于流民中探知了一些实情,深知其中远非‘因烈日心火,致使暴躁,抢砸粥棚’之故。”</p>

    “那是什么缘故?”赵温在一旁插嘴问道,他这番话并不多余,而是要刻意引出荀攸接下来要说的事。</p>

    荀攸忽然变得神态严峻,目光慑人,一字一句的说道“彼等流民虽来自各处,互不相识,但境遇却大体相似。譬如有一个杜陵来的流民,说今年旱死了禾苗,田地将无收成。偏官府压着粮草不肯赈济,各郡又有豪商哄抬物价,他只得变卖家产田地,换回一点余粮赡养妻子。尽管如此也是全无生计,这个流民只好将麦谷留给妻儿度日,自己来长安乞食。”</p>

    兴汉室</p>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

推荐小说

  1. [历史军事] 冰火两重天之黄金面具
  2. [历史军事] 三国志通俗演义白话文版
  3. [历史军事] 乱世贼王
  4. [历史军事] 穿越明朝之我救了马皇后
  5. [历史军事] 逃兵开局:觉醒系统后我杀穿乱世
  6. [历史军事] 称帝从统一草原开始
  7. [历史军事] 大晋第一才子
  8. [历史军事] 大明:一出生就被当成了神仙
  9. [历史军事] 新语新编
  10. [历史军事] 缘起一九三七
  11. [历史军事] 抗战:啥,你说班长不是干部?
  12. [历史军事] 都市最高手
  13. [历史军事] 红楼之庶子为王
  14. [历史军事] 北宋:开局遇见李清照
  15. [历史军事] 红警:从明末开启星辰大海
  16. [历史军事] 亮剑:疯了吧,你管这叫边区造?
  17. [历史军事] 三国之国医兴汉
  18. [历史军事] 盘点败家皇帝,开国太祖们傻眼了
  19. [历史军事] 生在皇庭,家和万事兴
  20. [历史军事] 我岳父是朱元璋
  21. [历史军事] 知否之袁家庶子
  22. [历史军事] 陛下,该上路了
  23. [历史军事] 三国之争霸天下
  24. [历史军事] 故事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