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盘哇小说>历史军事>兴汉室> 第二百二十四章 深心自许

第二百二十四章 深心自许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手机端https://”――――――――蝶恋花</p>

    皇帝下楼去后不久,蔡贞姬不知从何处走了过来。她先是在门边探首看了看,见到刘姜正背对着门口,瘦削的肩背挺得笔直,像是硬抗着无形的重担。</p>

    刘姜似乎在眺望着远方的景色,全然不知蔡贞姬走近身边。</p>

    “长公主……”蔡贞姬只比刘姜小上两岁,十六岁的少女,又是出身高门,在这个时代早已心智成熟。她与刘姜以琴相交,这一年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彼此的关系也非生人可比。</p>

    见刘姜默不作声,蔡贞姬便主动走到对方面前,却见刘姜的右手放置胸口,手中紧握着一块圆润的璞玉。这块白玉通体采用阴刻的手法,中间钻孔,用一条赤绶系着,玉身上刻着几行模糊不清的小字,一时也分辨不清楚。</p>

    不过蔡贞姬知道这总归是些吉利的话,因为这东西的名字叫‘刚卯’,上面的字必须要选在一年正月卯日卯时才能动刀雕刻,时辰一过,就得立即停止。按当世风俗,佩戴此物可以鬼怪辟易、百病不侵,所以在两汉时期,人们都会以其作为护身符来佩戴。</p>

    刘姜手中的这块‘刚卯’显然是很有年头了,看起雕刻的手艺也不像是宫中所有。蔡贞姬正欲发问,却忽然注意到刘姜低垂着看向那方‘刚卯’目光似有泪光闪过。</p>

    她顿时一惊,忙道“长公主这是怎么了?是出了何事?”</p>

    刘姜摇头不语,尽管她闭着双眼,但眼泪却断了线的珠子似得不停往下掉。此刻的她已经撕去了一切的伪装,哭得像个无助的弱女子。蔡贞姬被吓了一跳,下意识的伸手抱住刘姜,平日高傲的万年长公主此时也顺从的靠在蔡贞姬的肩膀上一抖一抖的抽泣着。</p>

    “我知道的、我一直都知道的……”刘姜在蔡贞姬耳边带着哭声说道,声音里带着浓浓的悲伤,蔡贞姬也为其所感染,险些跟着落下泪来。只是皇帝还在楼下,车驾也未见远去,她不好与刘姜抱头哭泣,便轻轻的拍着刘姜的后背,安静的听她哭诉“……他总以为自己想的才周到。”</p>

    蔡贞姬有些明白是什么回事了,同样都是婚约由人定,诸事不由己,她从刘姜的身上联想到自己的姐姐昭姬、当初听从父亲的安排远嫁河东,结果未过几年便守寡孀居……然后又联想到自己不日将面对的遭遇,心里更是悲从中来,也忍不住与刘姜一起小声啜泣。</p>

    天禄阁中,两个身世清贵的女子,竟相对饮泣含声。窗外的阳光斜照在她们身上,却像是没有温度一般,在窗外,正对着的横城门大街上熙熙攘攘,东西市里挥袖如云,一派热闹景象。</p>

    似有风经过,北司马门城楼上悬挂的铜铃轻轻摆动出一声响,音似鸟雀,像是有只鸟雀在里面寄宿了数百年。</p>

    皇帝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蔡邕与崔烈等人少不得又是一番迎来送往。待到天禄阁门口时,皇帝甫一暴露在阳光底下,只觉得胸口没来由的很是气闷,像是有块石头堵住了一样。</p>

    他当初将傅干外放为一个小小的沮县长,并不主要是为了预先拿下沮县这个自武都入汉中的要隘,而是想把傅干这个人打发的远远地。皇帝一直以来都瞧不上傅干那幅委屈别扭的样子,像是这秘书郎不是他心甘情愿的要做,却是迫于形势勉强应命而已。</p>

    若不是顾念着傅氏在朝中有不小的势力,对皇帝也算有大用,皇帝早想将这个不跟自己一条心的傅干驱走了,岂会让他在省中担当一个‘八秘’的名头!</p>

    皇帝每次想到这里就来气,虽然他扪心自问,认为依当年的情势,傅燮为了一个烂到根子里的王朝、一个沉溺酒色的皇帝而牺牲,确实死的不值。但这一切又跟现在的皇帝什么关系?皇帝自认为论亲贤下士、论勤于政务,他已经远胜于前面两个皇帝百倍了,就算是父债子偿,也不是这么个道理。</p>

    更何况,哪有臣子跟皇帝暗地里含冤抱屈、跟皇帝闹情绪的?</p>

    在此之前,皇帝还想着刘姜不管看上谁了,只要家世、才华能入了他的眼,就算还不是列侯,皇帝也能给他运作一个出来。可谁知秘书监那么多人,刘姜看上谁不好,偏偏看上傅干。</p>

    难不成真让皇帝赔一个姐姐给傅氏,才算是了结当年恩怨?</p>

    且不说傅氏有没有这个面子、这桩联姻对皇帝有没有好处,就说是刘姜的婚后生活,皇帝也不会轻易应承。</p>

    这般想着,皇帝深深呼了一口气,胸口的郁结仍未消散,对面石渠阁中的秘书监众人早已得知皇帝驾临,一个个自秘书令荀悦以下皆在身边侍候,似乎是以为皇帝要例行来石渠阁读书。</p>

    只是皇帝这时没了那幅心境,他回头看了眼有三层之高、檐牙雕琢的天禄阁,又看了看与他同站在阳光之下的秘书监众人。忽然开口,对众人说道“石渠阁本为朝廷藏书之所,不宜频频有众出入。秘书监制度草创以来,始终未曾有正式的府署。当初是见石渠阁典籍杂乱,无人看顾,这才许秘书监伴我进学之余,兼顾整理图籍。”</p>

    秘书令荀悦与兰台令史蔡邕、侍中崔烈等人互相交换了一下眼神,俱是不知皇帝突然来这一遭是什么意思。</p>

    他们知道皇帝还有话讲,一个个强忍着阳光酷烈,像个泥偶似得缄默不语。</p>

    “如今石渠阁、天禄阁之图籍书册业已整顿,而蔡公、崔公、荀公等人又要于此担负编撰修史等事。撰文修书,图的便是清静,每日秘书监众人诵书论经,难免有所叨扰,于今也当另择一处,以为府署了。”这是皇帝早已想好的主意,石渠阁等处藏有太多的图谶、史传、以及官方私密档案,不适合让秘书监的人看到。</p>

    索性趁此机会,让彼等另外换个地方侍候读书,一来可让秘书监有个正式办公的府署;二来也好防止那些敏感性的‘禁书’外传于世――以后想要有所借阅经书以外的书籍,得先在皇帝这里要条子获准,再去石渠、天禄阁等处索取。</p>

    于是,皇帝说道“孝武皇帝时有待诏金马门,又有玉堂之署。前人故事尤且可追,如今便诏秘书监移至玉堂殿,伴读之外,再权待诏之责。”</p>

    这番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变动让众人的反应都有些平平,秘书监的性质与当年的金马门待诏相差无几,确实不适合长处石渠阁这等修书藏书的地方。何况既是待诏,便要位在离皇帝最近的地方,时时准备听候传唤,石渠阁在未央宫北,距皇帝日常所在的前殿,跟玉堂殿比起来确实是远了许多。</p>

    而这番变动,却在隐然之中,赋予了秘书监在陪伴皇帝读书以外,新的一项权力――待诏。</p>

    待诏,以待天子命也。</p>

    这是一个以备顾问、可以与皇帝讨论政事的实权,算上秘书监今时的地位,秘书郎已经可以算是除开侍中、黄门侍郎以外,最为权重的近侍。</p>

    虽说皇帝平时也会在秘书监与众人讨论国事,但这并未真正成为一项明文制度。现在皇帝将其钦定了下来,也不知是无心之举,还是别有用意。</p>

    蔡邕尚在犹疑,一时摸不清皇帝的想法,也不好拒绝这个冠冕堂皇的诏令;而崔烈向来以奉迎上意为要,只有赞成的谀辞,断然没有谏拒的理由。</p>

    至于利益攸关的秘书令荀悦以及桓范、杨修、司马懿等秘书郎们,见到自己年纪轻轻便能与皇帝名正言顺的讨论国事、甚至影响国策,就更没有不愿的道理。</p>

    皇帝说这些也不是要和他们商量,他的目光深深的从喜形于色的杨修、桓范等人脸上一一掠过,便什么话也不再说,径直上车去了。</p>

    兴汉室</p>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

推荐小说

  1. [历史军事] 冰火两重天之黄金面具
  2. [历史军事] 三国志通俗演义白话文版
  3. [历史军事] 乱世贼王
  4. [历史军事] 穿越明朝之我救了马皇后
  5. [历史军事] 逃兵开局:觉醒系统后我杀穿乱世
  6. [历史军事] 称帝从统一草原开始
  7. [历史军事] 大晋第一才子
  8. [历史军事] 大明:一出生就被当成了神仙
  9. [历史军事] 新语新编
  10. [历史军事] 缘起一九三七
  11. [历史军事] 抗战:啥,你说班长不是干部?
  12. [历史军事] 都市最高手
  13. [历史军事] 红楼之庶子为王
  14. [历史军事] 北宋:开局遇见李清照
  15. [历史军事] 红警:从明末开启星辰大海
  16. [历史军事] 亮剑:疯了吧,你管这叫边区造?
  17. [历史军事] 三国之国医兴汉
  18. [历史军事] 盘点败家皇帝,开国太祖们傻眼了
  19. [历史军事] 生在皇庭,家和万事兴
  20. [历史军事] 我岳父是朱元璋
  21. [历史军事] 知否之袁家庶子
  22. [历史军事] 陛下,该上路了
  23. [历史军事] 三国之争霸天下
  24. [历史军事] 故事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