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盘哇小说>历史军事>兴汉室> 第七十九章 名动人心

第七十九章 名动人心

    “亦以大王为天下之雄主,忠臣烈士,毕集秦庭故也。”东周列国志</p>

    皇帝知道,郑玄已经彻底对他表示归顺了,至于他的年龄问题,眼下到不需要考虑,毕竟他事先已经通过各式各样的试探与铺垫。譬如在长安郊外当着崔烈等人的面说学以致用、在河东战场上对荀攸解说孟子人心齐一,以及最近的格物致知。这些铺垫已经让众人充分认识到皇帝的经学功底,还让众人对皇帝解说经书的行为有了心理预期。</p>

    既然皇帝有那个能力和才智注释经书,众人也没有拦着的理由,毕竟皇帝才是做这个蛋糕的人,也是决定分蛋糕的人。谁若是不同意,不仅可能会失去获得蛋糕的资格,更有可能面临掀桌的风险只要皇帝一直把此事拖着,把这辈人拖死了,岂不是谁也得不到?</p>

    所以利益共享才是最明智的选择,他们犯不着当恶人,把做蛋糕的皇帝拒之门外。</p>

    有了郑玄、赵岐这些大儒的鼎力支持,加上杨彪、桓典、荀悦等人在世家、士人中间的名望,这部钦定十三经章句正义尚未开始编撰,便已收获了无数人的注目。</p>

    “如此盛事,青史之上足以大书特书,倒是要恭喜叔父了。”小小的别院之中,敞开的轩窗之下,荀攸笑着对荀悦说道。</p>

    “这也是我颍川荀氏之幸事。”荀悦语气平静,不矜不喜,很有士人荣宠不惊的风范。他目光深沉的看了荀攸一眼,将手上的笔搁下,随意的翻动着桌案上的简牍与缣帛:“可惜的是我这汉纪尚未编完,便又担负了十三经正义的编修职事,一事未成,一事又起,就怕的是最后两头都没办好,误了陛下的托付、失了天下士人之望。”</p>

    “事有轻重缓急,叔父不见崔侍中这几日忙着整理家中经传注疏,俨然是打算一心放在十三经正义的编修上了。哪里记得自己肩头还有一个搜求图书,以编订皇览的职事?”荀攸忽然瞧了瞧桌上的那几份尚未整理好的汉纪草稿,感慨道:“文治武功,哪一项不是伟业,陛下要两者并举,真是好大的气魄啊。”</p>

    “你莫要拿我与那铜臭相提并论。”荀悦并不觉得好笑,他板着面孔,引用中庸里的一句话答道:“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p>

    话毕,他复又说道:“蔡邕、杨彪等人尚且编著汉记、崔烈正编订皇览、还有老夫也在奉诏修订汉纪以供御览。更别说秘书监一直以来都在整理图籍,赴民间搜罗图书前些月还因河东一事,从各家手中收来了大批典藏。陛下所图非绝不仅是想做中兴之主那么简单,而是想做创业之主。”</p>

    “文治武功。”荀攸回想起皇帝不断推行的新政,以及整顿朝廷百年沉疴积弊的决心,点头附和道:“如若诸事皆成,历数汉室二十余位先帝,恐无人能及陛下之功业。”</p>

    荀悦古井无波的脸上难得挤出几分笑意,似乎与有荣焉的说道:“十四岁、十四岁啊!放眼古今,有几人得逢圣主出?且说卢公,如若没有那场病,岂不是”</p>

    “叔父。”士人私下里素有来往,卢植当年在赴任九江的路上曾与隐居颍川的荀悦见过几面,荀攸担心他伤感,及时打断道:“人各有命,不能强求。”</p>

    荀悦却是想起,在孝灵皇帝的时候,卢植曾与杨赐、马日磾、蔡邕等人在东观校正五经,刊刻于石之后,四方士子云集雒阳,观瞻摹写,来往车驾日以千计,壅塞街巷。</p>

    光只是校正六经文字,熹平石经便成了儒生士子研经的范本、标准,而这次十三经正义若是编修完成,又不知会引起何等样的轰动。</p>

    见他发怔,荀攸不敢打扰,只坐在他对面,无事可做似得盯着桌案上的草稿,试图一个个辨认那倒着的字体。</p>

    “近日你应听闻,朝中有不少人自荐,想参与十三经正义的编修。”良久,荀悦从未来的畅想中回过神来,对荀攸说道。</p>

    荀攸有着平尚书事的职权,在承明殿见过不知多少类似的奏疏,点头说道:“都是想借此扬名,或是传继家学的。”</p>

    十三经正义的编修工作由诏书正是下达之后,不仅是普通士人们期待着这帮宿儒能通力合作,打破古今经学以及经学世家之间的桎梏,编撰修订出一部儒家的旷世巨作来。就连明经科博士韩融、缪斐,光禄大夫伏完,议郎孔融这些成名已久的大儒都动心不已,一个接一个的上疏自荐,请求献出自家关于经学的注释作参考,加入到十三经正义的编撰中,那怕是做个刀笔吏。</p>

    毕竟这不仅是关乎自身名利,更是关乎家传,参与编撰的人肯定或多或少的存在私心,会把自家的注释大篇幅的充入其中,这样一来,其余未能充入的别家注释就会被排挤掉、边缘化。等到此书普及天下,成为策试取士、育人的官方经典之后,其他家的注释就要被湮没到历史的尘埃里去了。</p>

    青史留名,将家学变为官方典籍、国家意志的一部分。</p>

    如此大的名利,即便是已经官居司徒、录尚书事的马日磾都有些动心,何况是其他人。</p>

    “这些奏疏里不乏韩公这样的名士大儒,却都被国家扣下了。”荀攸用轻松的语气说着,像是在陈述一个事实:“没说准,也没说不准,这种事情,不拿出点真章出来、或是不拿什么让国家满意,即便是再有名望的大儒也别想着参与。”</p>

    “国家这是要借此事,一举收天下大儒之心啊。”荀悦颔首说道。</p>

    是否同意让其余的儒士参与编撰,这个决定权在皇帝一人手上,旁人无从置喙,只要他拿着分蛋糕的刀,就会有无数的大儒名士上赶着求他分一杯羹。荀悦有理由相信,只要过些时日,等这个消息传到关东乃至于天下之后,海内但凡对名利有心思的名士们,将无不趋之若鹜的赶赴长安。</p>

    一辆公车都不用出、一封诏书都不用下,自会有人集于殿下。</p>

    “这是阳谋,也是国家所常言的互利共赢。”荀攸此时是越来越佩服皇帝的手段了,他原以为皇帝擅自对经书作解、甚至是否定他人之注,势必会引起其他家的质疑。没想到皇帝居然会选择以自己为主导,召集主要的几家经传士族共同编修注释经书,而且这经书不是传统的五经,而是把其他不受主流重视的孟子等书提高到与五经并重的地位,一同归纳为十三经,这让传习此类经书的世家无不感激涕零,恨不得剖肝相效。</p>

    君不见,花了一辈子时光注解孟子、并为此书宣扬的赵岐在当时感动的都要哭了么?在这个时候,要是有人敢对此抨击一点不好,恐怕不用皇帝说话,那人就将遭到无数人的口诛笔伐。</p>

    这就是利益共享的魅力,皇帝善于利用外界的压力逼迫他人跟自己统一战线,也善于使用利益将人聚集在他身边。</p>

    “饶是如此,仍有些人在背地里说些怪话。”荀悦忽然说道,眉宇间有些不高兴:“说陛下欲删改经义,成一家之言,而废各家之说,是为专断。”</p>

    “他们那是酸的。”荀攸摸了摸袖口上的花纹,不以为意的说道。</p>

    “酸的?”荀悦没明白这句话的意思。</p>

    荀攸想起皇帝偶尔说出来的一句话,仰头看向荀悦,复述道:“他们只知家传微薄,参与编修无望,所以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p>

    “喔”荀悦似懂非懂的应了一声,也不再纠结这个,继续说道:“且不论他们是不是因为妒忌,还是旁的缘故,都不得让彼等阻碍这项百年大计。”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微信关注“热度网文或者rdww444”与更多书友一起聊喜欢的书</p>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

推荐小说

  1. [历史军事] 乱世贼王
  2. [历史军事] 穿越明朝之我救了马皇后
  3. [历史军事] 逃兵开局:觉醒系统后我杀穿乱世
  4. [历史军事] 称帝从统一草原开始
  5. [历史军事] 大晋第一才子
  6. [历史军事] 大明:一出生就被当成了神仙
  7. [历史军事] 新语新编
  8. [历史军事] 缘起一九三七
  9. [历史军事] 抗战:啥,你说班长不是干部?
  10. [历史军事] 都市最高手
  11. [历史军事] 红楼之庶子为王
  12. [历史军事] 北宋:开局遇见李清照
  13. [历史军事] 红警:从明末开启星辰大海
  14. [历史军事] 亮剑:疯了吧,你管这叫边区造?
  15. [历史军事] 三国之国医兴汉
  16. [历史军事] 盘点败家皇帝,开国太祖们傻眼了
  17. [历史军事] 生在皇庭,家和万事兴
  18. [历史军事] 我岳父是朱元璋
  19. [历史军事] 知否之袁家庶子
  20. [历史军事] 陛下,该上路了
  21. [历史军事] 三国之争霸天下
  22. [历史军事] 故事在民间
  23. [历史军事] 庆帝元年
  24. [历史军事] 大隋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