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盘哇小说>历史军事>梦入红楼之薛蟠> 第293章 推广

第293章 推广

  贾琏和王熙凤的到来,自然没有见到薛蟠。

  自从上一次封了国公之后,薛蟠便一直呆在葫芦谷,便是每隔一段时间的乞骸骨,都是由他事先写好了奏折,然后让上官文博代为递交。

  不过,王熙凤两人也并不在意,甚至更加开心。

  因为和薛蟠打交道实在是太难了,他油盐不进,软硬不吃。

  而且,随着薛蟠地位越来越高,修为越来越深,虽然他自己有意的收敛,但是养移气,居移体。不经意间展露出来的风采依然给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

  反倒是薛姨妈,到底是亲戚,而且人越老,心越软,尤其是随着薛蟠的孩子即将出生,不知道是不是要为他祈福的原因。

  所以,王熙凤的一番唱念做打,当真是让人闻之伤心,停之落泪。

  自然,薛姨妈也就顺理成章的将王熙凤的礼物收下了。

  到底,人家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只是希望日后贾家倒下了,让薛姨妈在牢狱之中帮他们一把。

  至于说王夫人等人期待的,让王熙凤等人旧事重提,让他们用通灵宝玉来换取薛蟠在钱财上的支持?

  对此,王熙凤两人提都没有提,哪里有脸提啊。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之前那么好的机会,就因为贾母两人的言而无信,让薛蟠彻底愤怒了。

  要不是人家并不想脏了自己的手,贾家恐怕等不到皇帝降下雷霆之怒,就已经完蛋了。

  而且,就算是王熙凤提了,恐怕也没有什么用。

  毕竟,薛蟠不在,薛姨妈再是心软,几十万两的钱财,她也不会随便动用。

  他们还指望着薛蟠之后再拉他们一把,自然不会故意惹人厌恶。

  至于说回去之后怎么交代?对此,王熙凤两人已经完全不在乎了。

  交代?随便说一句人家不借不就好了?反正他们也不可能知道,难道贾母等人还会来找薛蟠对质不成?

  而且,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现在贾家眼看着就要完蛋了,王熙凤两人自然就不会再对贾母等人有多少敬畏之心。

  要不然,之前王熙凤也不会彻底撂挑子不管。

  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了。看書喇

  薛姨妈虽然有些诧异王熙凤两人送的礼物,但是也仅仅是诧异罢了。

  到底,人家送礼物的理由是给薛蟠的孩子洗三,满月的礼物。

  虽然早了一点,虽然多了一点,珍贵了一点。

  但是这不是为了防止等薛蟠孩子降生的时候,贾家已经完蛋了嘛。

  至于多,珍贵?薛姨妈倒是并没有怎么在意。

  因为在旁人看来多而珍贵,在她看来也就那样。

  毕竟,之前京城之中,甚至现在,京城之中,很多人家忙着还款,所以各种出卖家中的店铺田地,古董字画等等。

  薛蟠跟着皇帝抄底了一波,薛家的底蕴可以说一波肥,完全不逊色,甚至比那些世家大族还要强悍。

  而且相比这些凡俗之物,贾家经常吃的,用的还是修行之物,自然就更加不会在意这些了。

  这倒是让王熙凤两人省下了一番口舌。

  不过从这里,王熙凤两人也看出了薛家的今非昔比。

  对自己来说十分珍贵的东西,在人家来看居然已经只道是寻常了。由此可见一斑。

  ......

  相比贾家的风雨飘摇,整个京城,甚至整个天下,此刻却是一片热闹。

  因为大皇子等人已经商量好了,在北方逐步的推广高产良种。

  是的,他们并没有立马全国推广,而是准备先在北方,甚至只是京城附近先推广来看看。

  虽然高产良种他们已经看到了神威,也听薛蟠说了,这种神器,不择土地,耐寒耐旱,和杂草有得一拼,物贱,很好养活。

  但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这件事到底太过重要了,一旦失败,会给皇帝,甚至他们这些推广之人,带来无穷的麻烦。

  所以,还是小心一点为好。

  毕竟,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才是他们一直接受的常识。

  万一这东西水土不服怎么办?到底还是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所以,先小范围的在京城附近推广一下。

  如果效果好,再推广全国,也不为迟。

  再说,现在他们就算是想要推广全国也做不到。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全国多大?需要多少种子?需要多少推广人才?

  而到现在,即便是算上薛家葫芦谷的人,一共才培养了几茬,多少人?

  而且,先在北方,在京城推广,还有一个好处。

  那就是人心所向。

  这种新鲜东西刚开始出来的时候,人们未必会那么快的能够接受。

  正如刚刚所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你说是高产良种,你说是好东西,你说是......就真的是?

  万一不是呢?一旦耽搁了其他粮食的生产,那么来年怎么活?本来他们的生活就如此不容易了。一旦出现问题,绝对是将他们往死里逼。

  到时候,一旦出现问题,有人再从中作梗,振臂一呼,恐怕黄巾之乱就在眼前了。

  而且,东西是好东西,但是真的执行下去,未必就能够取得好的效果。

  就如同上面的政策一样,比如开国的户部借款一样,出发点自然是好的,但是现在却弄得尾大不掉。

  这就是知易行难。

  而在京城附近推广,就不会有这种顾虑了。

  一方面,他们或多或少,已经亲眼见证了这个奇迹,比如九皇子皇庄,薛家葫芦谷的那些农家,比如那些跟着皇帝观看了丰收过程的文武百官。

  再一个,种子,人员都不缺,可以手把手的指导,最大可能的避免出现问题。

  对此,皇帝显然十分赞同他们的举动。

  甚至还专门下了圣旨,赞赏他们的行为。

  为了表示自己的支持,为了打消有的人心中的顾虑。

  皇帝还特意下旨如果不丰收,就免除今年的赋税,甚至出现问题,官府会直接开仓放粮。

  好家伙,这一下,立刻就打消了百姓的所有顾虑。积极性一下子就提升了起来。

  都说牛不饮水强按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百姓没有顾虑,积极配合。高产良种的推广自然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一时间,整个京城附近,都是一片热火朝天。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

推荐小说

  1. [历史军事] 称帝从统一草原开始
  2. [历史军事] 大晋第一才子
  3. [历史军事] 大明:一出生就被当成了神仙
  4. [历史军事] 新语新编
  5. [历史军事] 缘起一九三七
  6. [历史军事] 抗战:啥,你说班长不是干部?
  7. [历史军事] 都市最高手
  8. [历史军事] 红楼之庶子为王
  9. [历史军事] 北宋:开局遇见李清照
  10. [历史军事] 红警:从明末开启星辰大海
  11. [历史军事] 亮剑:疯了吧,你管这叫边区造?
  12. [历史军事] 三国之国医兴汉
  13. [历史军事] 盘点败家皇帝,开国太祖们傻眼了
  14. [历史军事] 生在皇庭,家和万事兴
  15. [历史军事] 我岳父是朱元璋
  16. [历史军事] 知否之袁家庶子
  17. [历史军事] 陛下,该上路了
  18. [历史军事] 三国之争霸天下
  19. [历史军事] 故事在民间
  20. [历史军事] 庆帝元年
  21. [历史军事] 大隋秦王
  22. [历史军事] 勿首见
  23. [历史军事] 重生为赵昺,我为大宋续命五百年
  24. [历史军事] 别闹,我在异界古代打造未来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