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盘哇小说>历史军事>三国第一狠人> 第731章 让所有人震惊的粮食

第731章 让所有人震惊的粮食

    张昭回答道:“选择在十二月十九。”

    “选定的这个时间,不仅契合大王的生辰八字,甚至据左慈道长说,还契合大明这个国号。”

    “臣认为十二月十九,是最合适的。因为再过些时间,还有更多的粮食收获,随着玉米和红薯的收获,影响更大,更能得到民心。”

    张昭略显振奋,说道:“届时消息传出,士人震惊,人心会进一步倒向大王。”

    陆玄赞许道:“张卿说得对,十二月是个很好的切入点,让百姓归心,也知道我们的新粮食。”

    张昭说道:“仰赖大王圣明。”

    陆玄吩咐道:“按照十二月十九登基进行安排,把每一项准备好。各项细节,以及父亲被尊为太上皇的安排,全部都要仔细要周全。”

    张昭信心满满说道:“请大王放心,臣已经咨询了登基称帝的一应流程。毕竟五经馆内诸多大儒,对登基的流程很清楚。”

    陆玄道:“去准备吧。”

    张昭躬身行了一礼,就去准备后续登基的一应事宜。现在才八月,距离十二月十九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有充足的时间安排。

    陆玄又继续处理政务,一切恢复正常。

    在这样规规矩矩,按部就班的节奏下,时间匆匆流逝,转眼五天过去,诸葛亮又来禀报说可以掰玉米。

    之前,玉米就差不多成熟。

    现在彻底成熟。

    陆玄又再一次召集张昭、曹操、荀彧、郭嘉和顾雍等一众文官武将去围观。

    玉米也一样丰收,每个玉米棒子颗粒饱满。虽然暂时还没有脱粒,还需要脱粒后晒干,可是看着一个个饱满的玉米棒子,丰收可以预见。újíá?y.??m

    相比土豆的收获,玉米的收获虽然让人惊喜,却没有之前那么震动。毕竟有了土豆的先例,玉米的影响力就小了,再者玉米对土质的要求高,更加的娇气。

    玉米收上来后,脱粒晒干,确定了亩产量,足足亩产八百斤。

    比不了土豆,还算不错。

    所有的玉米收上来,就全部入库封存。

    时间一天天流逝,转眼到了十月十八日。

    陆玄从八月回到南京,如今十月中旬,对地方的掌控进一步增强,在朝廷内的权威进一步提高。虽然只是两个月,这两个月却使得后方愈发的稳健。

    除此外,陆玄对后宫的建设富有成效。

    三天前,甄宓和诸葛蓉发现怀孕;今天一大早,蔡琰和吴苋也发现怀孕。

    后宫众女,一下多了四个人怀孕。

    陆玄觉得挺好的。

    怀孕了,就好好的养胎。

    陆玄都一一去探望,让四女安心保胎。对其他的女人,陆玄也尽量兼顾。好在后宫方面,有大乔专门负责,陆玄也不需要操心什么。

    这一日,陆玄在宫中处理政务,诸葛亮又急匆匆的来了。

    最近的诸葛亮,时常有事情禀报。

    或是南京的事情。

    或是粮食收割上来的消息。

    诸葛亮这次来,是为了红薯的事情,他最期待红薯的丰收。

    诸葛亮向陆玄行礼后,禀报道:“大王,红薯的藤蔓大规模枯黄,可以开挖。所有的粮食中,红薯才是真正的大头,能让吴国的官员震惊。即便他们预料了红薯的产量,也必然震惊,因为今年红薯的产量非常高。”

    陆玄吩咐道:“红薯和土豆、玉米不一样,必须产生更大的影响,要影响到民心民意。”

    诸葛亮问道:“大王的意思是?”

    陆玄没有回答诸葛亮的话,吩咐道:“来人,通知杨修来议事。”

    “喏!”

    内侍得到吩咐,立刻去传令。

    杨修执掌了绣衣卫好几个月,处理了云集在刘表、刘璋身边的士人。因为刘表和刘璋对外表态,支持陆玄直接登基,说大汉朝衰败是天道使然,所以杨修对这些大汉朝的遗老遗少,也就适可而止,没有进一步处理。

    杨修的重点,是摸查大家族的底细,为后续迁徙地方大族去守卫陵寝做准备。

    陆玄询问了诸葛亮红薯栽种地的位置,得知是城西,也就等待着。

    时间不长,杨修进入大殿,躬身道:“大王!”

    陆玄吩咐道:“你安排绣衣卫传出消息,今天下午,本王在城西去收割新粮食。新粮食名叫红薯,亩产能达到三千斤以上,这是上苍赐给我吴国的祥瑞。”

    祥瑞的用处,不是要搞什么黄龙出水,也不是搞什么祥瑞神兽。

    这些东西浪费资源。

    粮食才是真正的祥瑞,足以安抚百姓,让百姓安居乐业。

    杨修躬身道:“臣遵命!”

    陆玄摆手道:“去安排吧。”

    “喏!”

    杨修躬身行礼,就急匆匆离开。

    在杨修离开过后,陆玄没有急着带诸葛亮出宫,而是安排了人再次通知曹操、张昭、荀彧、郭嘉、田丰等谋士,除此外周瑜、赵云、张郃、高览、夏侯惇这些人也通知。

    所有人都去西门集合等待。

    总之,能通知的都通知上。

    这个规模,比陆玄举行大朝会的规模都更大,因为曹操麾下的一系人都在,再加上以田丰为首的袁绍一系人员,队伍非常的庞大。

    陆玄等了半个时辰,估摸着杨修把消息彻底传开,才带着诸葛亮走出宫殿,乘坐马车出宫朝西门去。当陆玄来到了西城门,曹操、郭嘉、张昭、周瑜等人都已经到齐了。

    除此外,城内外拥挤了无数百姓。

    亩产三千斤的粮食?

    这是闻所未闻的。

    实际上,土豆和玉米都取得了丰收,官府却没有做真正的宣传,也就朝中的大臣知道。红薯的产量巨大,陆玄才公开宣布,才有了百姓云集。

    陆玄撩起马车门帘,看了眼周围,看到一个个百姓眼中的求知欲,看到许多人脸上挂着不可置信,看到了许多人眼中还有质疑,心中轻轻一笑。

    有人怀疑,这很正常。

    大汉朝粮食的亩产量,普遍维持在亩产三四百斤的范围,突然出现了一种粮食,能亩产三千斤,普通人根本就无法理解,不知道粮食是怎么长出来的。

    陆玄没有耽搁时间,下令道:“出发,我们去城外的红薯地。”

    陆玄的马车先走一步,张昭、诸葛亮和曹操等人跟上。

    所有文官武将出了城。

    最后是一个个好奇的百姓,这些人议论着,交头接耳的往前走,都要去围观。一行人走了大半刻钟,就来到早早就准备好的红薯地

    一个个负责挖红薯的百姓,早就到了,这些人都摩拳擦掌,神色很是振奋。

    “沈兄!”

    “嗯!”

    沈长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会打个招呼,或是点头。

    但不管是谁。

    每个人脸上都没有多余的表情,仿佛对什么都很是淡漠。

    对此。

    沈长青已是习以为常。

    因为这里是镇魔司,乃是维护大秦稳定的一个机构,主要的职责就是斩杀妖魔诡怪,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副业。

    可以说。

    镇魔司中,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染了许多的鲜血。

    当一个人见惯了生死,那么对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淡漠。

    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沈长青有些不适应,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镇魔司很大。

    能够留在镇魔司的人,都是实力强横的高手,或者是有成为高手潜质的人。

    沈长青属于后者。

    其中镇魔司一共分为两个职业,一为镇守使,一为除魔使。

    任何一人进入镇魔司,都是从最低层次的除魔使开始,

    然后一步步晋升,最终有望成为镇守使。

    沈长青的前身,就是镇魔司中的一个见习除魔使,也是除魔使中最低级的那种。

    拥有前身的记忆。

    他对于镇魔司的环境,也是非常的熟悉。

    没有用太长时间,沈长青就在一处阁楼面前停下。

    跟镇魔司其他充满肃杀的地方不同,此处阁楼好像是鹤立鸡群一般,在满是血腥的镇魔司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宁静。

    此时阁楼大门敞开,偶尔有人进出。

    沈长青仅仅是迟疑了一下,就跨步走了进去。

    进入阁楼。

    环境便是徒然一变。

    一阵墨香夹杂着微弱的血腥味道扑面而来,让他眉头本能的一皱,但又很快舒展。

    镇魔司每个人身上那种血腥的味道,几乎是没有办法清洗干净。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

推荐小说

  1. [历史军事] 逃兵开局:觉醒系统后我杀穿乱世
  2. [历史军事] 称帝从统一草原开始
  3. [历史军事] 大晋第一才子
  4. [历史军事] 大明:一出生就被当成了神仙
  5. [历史军事] 新语新编
  6. [历史军事] 缘起一九三七
  7. [历史军事] 抗战:啥,你说班长不是干部?
  8. [历史军事] 都市最高手
  9. [历史军事] 红楼之庶子为王
  10. [历史军事] 北宋:开局遇见李清照
  11. [历史军事] 红警:从明末开启星辰大海
  12. [历史军事] 亮剑:疯了吧,你管这叫边区造?
  13. [历史军事] 三国之国医兴汉
  14. [历史军事] 盘点败家皇帝,开国太祖们傻眼了
  15. [历史军事] 生在皇庭,家和万事兴
  16. [历史军事] 我岳父是朱元璋
  17. [历史军事] 知否之袁家庶子
  18. [历史军事] 陛下,该上路了
  19. [历史军事] 三国之争霸天下
  20. [历史军事] 故事在民间
  21. [历史军事] 庆帝元年
  22. [历史军事] 大隋秦王
  23. [历史军事] 勿首见
  24. [历史军事] 重生为赵昺,我为大宋续命五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