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盘哇小说>历史军事>大明新命记> 第二六三章 牙慧

第二六三章 牙慧

    杨朝进沉默了一阵子,抬眼看了看杨振,伸手去身旁几上摸茶碗,只是此时几上早已空空如也了。

    他看了看无一物的茶几,摇了摇头,苦笑着又是长叹一声:“关里关外,国事如此,真是愁煞人也!”

    完这话,杨朝进又是没有话,而杨振此时也不知道应该些什么好,只是叫了麻克清过来,打扫收拾一番,重新上茶。

    等到麻克清离去,杨朝进似乎也从之前消沉到了极点的情绪里面走了出来,他见杨振只是陪着,端坐无语,遂道:

    “杨总兵不必拘谨!王公早前到宁远宣旨之时,你管王公叫了世叔,王公也认了你做世侄!而咱家呢,却是王公在宫里自看大的义子,你我彼此也不是外人,不必拘谨!”

    杨振见杨朝进这么,当下想了想,对他道:“关外实情如此,不是一两,一年两年了!远在京师的王公与圣上,想必也都知情,圣上都无办法,公公又能如何?且往好处看,不必叹气!”

    杨振刚完了这话,就听见杨朝进又是一声长叹,随后就听杨朝进对他道:“话虽是如此,可是咱家一想到这些人光拿银子不干活,这心里就咽不下这口气啊!”

    杨朝进完这话,当即又是苦笑着摇了摇头,深呼吸一下,又对杨振道:“算了,算了,你的倒是没错,凡是且往好处看吧!

    “对了,我杨朝进的本家,原也姓杨,杨总兵你,也姓杨,你我又都是王公的子侄辈,今后且以兄弟相称吧!咱家是万历三十六年正月生人,杨总兵你呢?”

    杨振听见杨朝进这么,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当下连忙道:“那样,末将可就高攀公公了!——末将却是万历三十八年腊月生人,比起公公差不多了三岁!”

    “既然如此,咱家虚长三岁,那就托个大,做你的兄长了!”

    杨朝进见杨振答应得爽快,心里也很高兴,他这番离京到关外来,当然带着王德化的种种嘱停

    其一,是叫他再好好看看方一藻和杨振到底在搞什么鬼,到底能不能信任,可信的话,王德化那边也好配合着帮方一藻和杨振挡了这回灾。

    其二,也是叫他过来跟方一藻和杨振打打交道,若是杨振可用,那就拉拉关系,套套近乎,将来好把他安插到辽东来,要不然的话,王德化也不放心全力支持杨振。

    杨朝进是带着任务来的,所以此时见杨振这么上道,心里当然很高兴,之前因为祖大寿威胁撂挑子不干所造成的不快,顿时就消散了一多半。

    “贤弟!你家本是出身辽东,此番回来辽东,也有数月之久,对于关外情形,当是已有体会!眼下贤弟你又率军渡海,进兵敌后,而且凯旋归来,对东虏虚实也定有所知!

    “凡此种种,倒让兄长觉得,唯有你的话,方能令人信服!你对兄长句实在话,东虏能不能灭,辽东能不能平?!”

    杨振听见杨朝进这么问,心里一惊,难道是朝堂之上对于辽东问题的大政又有了新的法?

    “兄长此问,是自己心里疑惑,还是替弟世叔王公发问?又或者,乃是圣子于辽东有了新的意旨?!”

    “唉——!”

    杨朝进先是叹了口气,然后道:“你我既做了兄弟,咱们就不是外人,兄长就些不当的话吧!

    “圣上困于朝廷财赋艰难,其实也曾动过放弃平辽的念头,怎奈圣上矢志要做尧舜,一直受制于朝议纷争!

    “朝中清流坐而论道可以,可是又有几个真懂兵事,又有几个来过辽东!?一个个纸上谈兵头头是道,却不知下粮尽饷竭,完全撑持不起了啊!”

    到这里,杨朝进看着杨振道:“倒不是圣上心思有变,圣上要做尧舜,又岂能放弃辽东?!——而是兄长自己,当然也是秉笔王公,想知道这些事情,想听一句托底的实话啊!”

    杨朝进完了这些话,停顿不语,凝视着杨振,仿佛要看破杨振的心思,片刻之后,方才又道:

    “贤弟!兄长信得过你!你句实话,东虏能不能灭,辽东能不能平?!东虏几年能灭,辽东几年能平?!

    “你也不必有什么疑虑!兄长曾冒死向秉笔王公进言,若东虏三年五年不能灭,辽东三年五年不能平,倒不如干脆弃守宁锦,将辽左数万大军后撤四百里,全力守御蓟镇山海一线关门!

    “如此一来,圣上在关门之内,立有一支强军可以灭流寇,同时在关门之外,也不需要再输送数百万粮饷军需,下形势,或可一举而扭转啊!”

    看起来貌不惊饶杨朝进,竟然在杨振的面前出来这么一番话,却惊得杨振心里一边感叹,一边怀疑,直怀疑这个杨朝进,是不是也是如同自己一样两世为人了。

    杨振正暗自揣测着这个杨朝进到底是什么人,却又突然听他问道:“贤弟你,此策如何?!”

    杨振见他追问,先是不语,然后突然盯着杨朝进的眼睛道:“蒋公,自古攘外,必先安内!兄长可曾听过?!”

    杨振紧盯着杨朝进的眼睛,心里充满了紧张、忐忑与惶恐,不出来到底是担心,还是希冀。

    只见杨朝进听了杨振的话,先是一阵茫然,想了一会,最后开口道:“蒋公?!可也是宫里姓蒋的公公?!——此话虽然没有听人起过,不过细想一下却很有道理!没错!自古攘外,必先安内!”

    杨朝进的这个反应,以及他随后的问话,让杨振暗暗松了一口气,当下笑着回答道:“没错!没错!弟在卢督师帐下的时候,听一个姓蒋的公公过这么一句话,语出精辟,倒是令弟记忆至今!”

    到这里,杨振已经断定眼前的这个杨公公不过是拾人牙慧,捡了王在晋的辞,希图打动王德化罢了。

    当然了,这个法本身,杨振还是赞同的,若是崇祯皇帝以及朝堂上的衮衮诸公能够下定了壮士断腕的决心,大明朝未必不能起死回生。

    杨振想到这里,看见杨朝进依然满脸期待地等着自己的回答,当下沉吟着道:“兄长所言,于理未必不可行!可是于情就难了!

    “圣上立志要做尧舜,若是你叫王公劝圣上弃守关外,放弃数百里疆土于满奴,王公怎能张得了这个口?!若是圣上震怒,朝野攻讦,王公地位不仅不保,而且转瞬之间即怕有生死之忧啊!”

    “这个你不需管!你只如实,以眼前形势,朝廷全力以赴,几年可以平灭东虏,几年可以规复全辽?!”

    杨朝进见杨振肯定了他的法,顿时像是找到了知音一般,目光炯炯地看着杨振,不管杨振附带的那些条件,只管追问之前的问题。

    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直接关系着他能不能最终服王德化,并通过王德化进而尝试服崇祯皇帝。

    若是东虏在三五年内努努力就能灭掉,那么崇祯皇帝就绝不会大费周折地改弦更张,轻易放弃山海关外四百里疆土,相反,崇祯皇帝肯定会如同飞蛾扑火一样,继续往关外战场上投入无穷无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若是如此,王德化也不可能冒着被朝野攻讦的风险,去服崇祯皇帝做出这个屈辱的决定。

    然而杨振的回答,却注定要让杨朝进失望了。

    “兄长,实不相瞒,若是弟当初死于救援松山途中,那么一切休提,东虏灭不了,辽东也不可复!可是弟没死!”

    到这里,杨振十分难得地对杨朝进开诚布公地接着道:“不是弟爱夸海口,爱大话,既然当时不亡我杨振,那就明东虏可灭,辽东可复!”

    大明新命记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

推荐小说

  1. [历史军事] 冰火两重天之黄金面具
  2. [历史军事] 三国志通俗演义白话文版
  3. [历史军事] 乱世贼王
  4. [历史军事] 穿越明朝之我救了马皇后
  5. [历史军事] 逃兵开局:觉醒系统后我杀穿乱世
  6. [历史军事] 称帝从统一草原开始
  7. [历史军事] 大晋第一才子
  8. [历史军事] 大明:一出生就被当成了神仙
  9. [历史军事] 新语新编
  10. [历史军事] 缘起一九三七
  11. [历史军事] 抗战:啥,你说班长不是干部?
  12. [历史军事] 都市最高手
  13. [历史军事] 红楼之庶子为王
  14. [历史军事] 北宋:开局遇见李清照
  15. [历史军事] 红警:从明末开启星辰大海
  16. [历史军事] 亮剑:疯了吧,你管这叫边区造?
  17. [历史军事] 三国之国医兴汉
  18. [历史军事] 盘点败家皇帝,开国太祖们傻眼了
  19. [历史军事] 生在皇庭,家和万事兴
  20. [历史军事] 我岳父是朱元璋
  21. [历史军事] 知否之袁家庶子
  22. [历史军事] 陛下,该上路了
  23. [历史军事] 三国之争霸天下
  24. [历史军事] 故事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