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随着他的话音一落, 王翦与李信不由对视一眼,欲言又止地齐齐看向殿上的君王。

  这正是二人方才猜出齐楚燕之意图,却一时不敢贸然提出对策的缘由。

  三国莫名伐赵之举, 在他们看来简直匪夷所思,故而,根本无人相信三国真会伐赵。

  此时, 李信率先忧心忡忡地开口道, “王上,臣以为桓猗所言甚有道理!赵国乃是秦国东进最大之障碍,他们岂会这般好心为我大秦除去?臣有些担心的是, 眼下齐楚燕打算假意攻赵,实则欲前往邯郸与赵军合兵一处, 转而南下攻秦...”

  “而我秦国眼下正值收割晒粮之时,除却边关守卫, 如今各处大营加起来只有数万留守士卒, 难以抵抗四国过百万之兵, 还请王上早日将各地士卒, 召回军营操练数日以整装迎敌!”

  他猜测, 定是四国眼馋秦国高产仙种大丰收,又摸准了秦国今岁必会遣更多士卒回乡秋收, 这才沆瀣一气串通起来,打算以攻赵之名出其不意攻秦抢粮, 堪称无耻至极!

  王翦却紧蹙眉头, 断然抬手否定道, “眼下形势不明, 我等切不可先自乱阵脚!若四国此番合兵而来,联军至少有一百二三十万人之众, 而我秦国各处大营之士卒,纵是全部召回亦不过七八十万,如此敌军多而秦军少,于士气大为不利,故而,纵便他们真要合军攻秦,秦国亦当先施计离间列国,悄然不战而分化其联盟,绝不可一来便硬碰硬....”

  李信略一思索,急忙认真点头附和,与王老将军之沉稳相比,自己还是急躁了些,姜还是老的辣啊!

  君王闻言亦微微颔首,是也,秦国从不逞匹夫之勇,若打得过自会硬打,若打不过便会设法从敌军内部、找到矛盾而利用之...

  王翦继续道,“此乃其一。其二,若诸国此番使的是一套连环计,先是假意以威慑赵国之名集结兵马,再做出要真去攻打赵国之态,此外却故意露出马脚,让我等君臣猜测出他们实则要与赵国合兵攻秦,为应对百万大军,秦国只得急急召回各地士卒,甚至还将加急征召新的士卒....试想,若秦国果真顺此而为,会产生何等后果?”

  嬴政顿时目光一凛,若有所思道,“老将军言之有理!如此一来,秦国秋收之况将迎来劳力严重短缺,高产之种迟迟不能收完,将尽数烂于田间地头,或是被再次降临的暴雨泡毁...”

  王翦肃色点头道,“正是如此!这般一来,四国只需以百万重兵为幌虚张声势,并不会当真发兵伐赵或攻打我秦国,而秦国却要损失上千万石高产粮食,是以,此事之应对,还请王上慎之再慎呐!”

  嬴政端坐于殿中,听完王翦之言,眸中涌起一丝更深的疑惑,此言固然有道理,但他总觉得何处不太对劲,一时竟又想不起来。

  桓猗听到这里,怒火早就蹭蹭冒起了三丈高,一跺脚怒道,“好哇,原来那等混账东西并未发癫,这般周折竟是想算计我秦国,可恨至极...”

  他急忙噗通跪下,仰头目光坚定看向君王道,“王上,此等宵小之辈不足为惧!您无需将秋收之士卒召回,我秦国精铁所炼之铁剑兵戟,远比列国那等劣铁兵器强上数十倍,臣愿请命,率留守于军营之数万人出征,以兵器之利先发制人,逼迫四国鼠辈主动退兵,还请王上应允!”

  桓猗生平最恨之事,乃是有人不将自家君王放在眼中,山东之国如今这诡计,在他看来,对方趁秋收打劫,简直是想将王上逼入绝境。

  是可忍,孰不可忍!

  他提出的法子,正是兵家“置之死地而后生”之计——秦国若不想误了秋收,便要趁早击破列国结盟之决心。

  此计需派出一支毫不惧死的先锋死士之军,以精铁利刃在列国洋洋得意之际,率先发起一往无前的冲锋,以视死如归的豺狼姿态杀进敌营,以数万人之凶狠,一举斩杀敌军数十万人之性命,以此来威慑敌军。

  如此一来,列国那帮屡次结盟攻秦、又屡次因利益不合而作鸟兽散的乌合之众,必会为己国军队之损耗而不满,更会担忧秦国接下来的士卒亦会同样凶残可怕,定不舍将带来的人马全折在秦人手上...

  这般之下,齐楚燕赵焉能不打退堂鼓,纷纷找借口班师回国?

  自然,桓猗此番提出这计策,便做好了以身殉国报君之准备——秦军区区数万人纵是再如何凶猛,亦绝无可能从百万大军中全身而退。

  嬴政疾步下殿,衣袂翻飞来到桓猗身前,俯身一把用力握住对方的双臂,沉声道,“爱卿快快起来,秦国绝不至步入如此绝境,此事休得再提!”

  说着,他便顺势将膀大腰圆的桓猗从地上拽了起来。

  桓猗却梗着脖子坚持恳求道,“王上,三国大军既已开拨,最晚十月便能抵达秦赵边境,请您让臣召集留守士卒加紧操练吧!”

  因军功爵位制的缘故,秦军在战场上向来是最不畏死的,死了,他们的家人能得到朝廷发放的抚恤钱粮,若是杀敌立功而死,更能为家人挣到爵位土地——是以,他们怕的从不是战死,而是战败,以商君之法,战败是要受罚的。

  桓猗这趟既想带着这几万士卒充当敢死队,便要提前打磨一番他们的凶残血性,势必要让众人之死,能为家人多换一级爵位,多留几分保障。

  嬴政拍了拍他的肩膀,提醒道,“桓猗啊,勿要过于忧心,寡人倒觉得,兴许那列国君王所想之计谋,远未到尔等所忧虑之地步...”

  话音未落,正垂首回想整件事蹊跷之处的李牧,登时眼睛一亮大呼道,“王上此言是极,我等以身经百战之良将思谋,去揣测那列国昏君之言行,着实太过高看他们了!”

  王翦忙问道,“李将军此话怎讲?”

  李牧放开紧锁的浓眉,心中骤然松快地笑道,“诸位不妨想一想,此番楚国主将是何人?”

  桓猗不屑地嗤了一声,“若来的是项燕,本将倒还要担心我那计谋施展不了,那劳什子昭让,不过是战场无名小卒耳!”

  李牧点头道,“正是昭让!此番若是项燕率军前来,我等今日种种忧虑皆大有可能,需拿出十二分之谨慎来应对四国百万之兵!诸位请再想一想,项燕乃是楚军最强之将领,这趟野心勃勃的北上行军,他竟被楚王弃而不用,又是何故?”

  嬴政心头那丝不对劲之感,也随着李牧的言语而烟消云散了,他笑着接过话头道,

  “寡人以为,能让楚王怒而改用新人之缘故,必是项燕与他之主张截然相左...确切来说,乃是楚王一心想整军北上,而项燕竭力劝阻此事。”

  王翦眼冒精光飞快思索一瞬,不由抚掌大笑道,“必是如此,妙也!”

  李信也转忧为喜道,“老将项燕既然执意反对此事,便意味着楚王的谋算乃是不利楚国之举!”

  桓猗咧嘴乐呵呵挠头道,“那楚王,该不会真想跟齐燕两国合谋灭赵?”

  须知,若楚国此番真想与三国趁秦国秋收之机围困,倒着实会让秦国陷入进退两难之困境,而项燕也必会主动请命率军北上,怎会气得楚王罢去他的统兵之权?

  眼下他能想到对楚国最不利之事,便是三国合谋灭赵了。

  李牧亦笑吟吟道,“楚王放着良将之忠言不听,却愿听朝中奸臣怂恿,而齐燕两国之君明知楚国此举顾头不顾尾,依然派三十多万大军出动,意图一举瓜分赵国,可见他们朝中劝谏之良臣,亦是半分不得重用的。如此一来,这三国百万之师背后,只有昏君与奸臣在胡乱指挥,着实不足为惧耳!”

  嬴政眼含笑意看着身前的四位大将,赞道,“善!爱卿们言之有理,如此一来,我秦国只需静观其变,以不动制其动!”

  但该有的警惕还是要备上的,他意气风发转身朝殿上走去,吩咐道,“蒙毅,研墨拟诏,命各处军营留守士卒即刻赶往边关,秦赵、秦齐边境需加强戒备!”

  蒙毅忙应了一声“喏”,便将备好的清水倒入砚台取来松烟墨研磨。

  君臣们捋清思路后,一时都面有难掩之喜色,秦国忙于秋收而准备冬日再攻之赵国,眼下竟有人愿主动替他们打下?怎能不心生痛快之感!

  向来持重的年轻君王,今日亦难得当殿放纵一回心头喜悦,他当场命人取来一坛黍米酒,在武将们骤然放出精光的期待目光中,命人斟满五个陶碗,分发下去后,他率先起身端起一碗,单手举着朝他们爽朗笑道,

  “来!如此大恩,我秦国君臣自当在这章台宫中,提前为三国庆功!这碗酒,寡人敬楚王心想事遂!”

  王翦乐呵呵双手举起酒碗,笑道,“老臣这碗酒,敬燕王旗开得胜!”

  桓猗忙喜滋滋举高陶碗道,“臣这碗酒,敬齐王得偿所愿!”

  李信也真心实意笑道,“臣这碗酒,敬三国早日灭赵!”

  李牧隔着酒碗与君王遥遥对视,眼中有喜悦在隐隐闪动,他沉声道,“臣这碗酒,敬齐楚燕三国大胜而归!”

  ...

  李牧没想到的是,他逃离赵国后,赵国并未传出他逃亡的消息,反之,“叛贼李牧已伏法”的公告,却迅速传遍了赵国各地郡县。

  这消息自然是赵葱传出来的,当日,他派出的追兵因半路滑坡泥石挡道,待追到边境之时,早已不见李牧的身影,只得怒气腾腾杀了数百人泄愤。

  在庞钟的催促下,他原本是想第一时间派人将此事传回邯郸的,但在信使即将出发之际,却又转念一想:郭开既肯将这代郡郡守要职落到自己身上,不正是盼着能借他的手除去李牧么?

  若教郭开知晓李牧还活着一事,自己这统领数十万大军的位置,定不会再坐得安稳!

  是以,他当即便唤住信使,烧毁先前那封密信,改写了一封“李牧已被诛”的密信送往王宫。

  一时,全国上下一片哗然。

  莫说那些因失去保护神而悲痛万分的百姓,便是朝堂之中,亦是乱成了一团。

  当日,待宗室知晓赵王下诏、将李氏一族迁去秦国一事,已是数日之后,赵氏族长气咻咻来到龙台宫质问此事,却被赵王不耐烦赶走了出去。

  他这过河拆桥之举动,彻底惹怒宗室众人,一时颇有剑拔弩张之势——赵国宗室可与秦国截然不同,他们庞大的宗室子弟们乃是世卿世禄制,不但享受着封地税赋,还养了少则数千、多则上万人的军队。

  而李牧因造反被杀的消息传来之时,宗室众人便立刻怒气冲冲赶往邯郸,找赵王讨要说法。

  倒也不是他们有多顾念李氏一族之功劳,或是有多信任李牧绝不会反,而是,他们从数番秦军攻赵皆无功而返一事,看出李牧于赵国之重要,不啻于当年白起于秦国之重要。

  有李牧这当世名将为赵国守住国门,他们的土地财富,才能安安稳稳揣在赵国境内,无须担心秦人或匈奴人打进来而劫掠一空——正因如此,宗室也愿意与李氏一族保持良好关系,以笼络李牧为赵国死心塌地卖命。

  一个对赵国如此重要之人,那昏君竟不声不响将他杀了,众人如何能忍?

  在这熊熊怒火之下,宗室开始密谋更换赵王一事,在他们的推波助澜下,很快,赵国又传开了新的流言:李牧并未谋反,他乃是因郭开之谗言,而被赵王冤杀的!

  这流言很快便如燎原之野火,疯狂蔓延到赵国的大街小巷。

  先前,百姓们不忍让众人指摘战神李牧,大多人听闻他谋反被杀一事后,都会下意识地保持缄默不与人讨论,是以,此事朝廷虽公布了,民间却一片静悄悄,并未实现郭开期待的李牧被千夫所指之盛况。

  至于那些早就知晓李牧已逃走的代郡百姓,更是默不吱声假意信了赵葱这消息,绝不敢让人发觉此事。

  但这回,李牧实则是被冤杀的流言一起,赵国百姓便沸腾起来了,在他们心中,能为大伙抵挡北边蛮夷与南边秦人的李牧将军,可比那昏君重要万倍!

  是以,既悲且怒的百姓们,开始在各地悄悄自发为李牧盖泥祠,并在有心人的授意下,让自家孩童吟唱“李牧死,郭开在,赵国亡”的童谣。

  如此一来,宗室便联合部分利益一体的大臣多番上奏,以“郭开构陷忠臣触犯众怒,还请王上早些将此奸贼除去”的名义,逼迫赵王“杀”郭开。

  他们自然知晓,赵王绝不肯杀他最信重的恩人郭开,正因如此,他们才会这般反复上奏,以让赵国众人看清——这一味包庇奸贼之昏君,德不配位,自该退位让贤!

  正在赵王怒不可遏,听了太后的建议打算破罐子破摔,找来郭开商议要调遣军队将宗室族人挨个剿灭之时,楚军浩浩荡荡三十万人北上、并于蓟城与齐燕二王会盟一事,传到了邯郸。

  明眼人皆能看出,三国此番若是要攻秦,又岂会单单撇下赵国?

  于是,眼看就要爆发的赵国内乱,倒是顷刻间应声而止,宗室子弟纷纷命人快马加鞭跑回封地,秣兵历马严防死守,而赵王在惊慌失措之下,下诏传李牧回邯郸保护自己——直到郭开哭嚎着提醒他,李牧那逆贼,已被杀啦!

  而闻知这天大喜讯的三国联盟,很快就迫不及待从距邯郸不远的蓟城发来国书,要求赵国立下盟约,将从秦国手上得来的九座城池,尽数献与他们,否则,百万联军将立刻伐赵。

  赵王心痛难忍之下,权衡再三,打算派人前去讨价还价,留下三座城池而分六座给三国,却被郭开极力劝阻了。

  郭开当日会改口同意蒙恬要带走李氏全族一事,正是觊觎秦国那九座有煤矿与高产粮种的城池,在他眼中,将其中二三城从君王手中哄骗到自己手中,乃是早晚之事,故而早将其视为郭氏之私产。

  须知,赵王手上若有九座城池,他自能轻而易举分走两三座,但若赵王手中只剩两三座城池,他便会一座也分不到,如何肯让三国之人前来分走?

  是以,以郭开之精明算计,自然认为当务之急该派赵国军队与三国开战,如此便能保住他的城池——赵国如今虽不如往昔强盛,但为与强秦和匈奴对抗,各地边军与朝中军营人数加起来,却也是有六七十万之多的。

  他坚信,以赵国六七十万大军对阵三国乌合之百万大军,乃是胜券在握。

  故而,郭开这趟坚持以“王上今日若妥协六座秦国之城,齐楚燕必会看出赵国软弱而得寸进尺,待明年再集兵百万,提出要瓜分我赵国数十座之城,届时,赵国纵便怒而发兵,亦白白损失了先前那几座秦国富饶城池啊”为由,再三劝赵王:命司马尚集结三十万人死守邯郸防备齐楚大军,再命赵葱率大军严守代郡应对燕军来袭,同时派人一口回绝三国之无礼要求。

  在他连哭带劝的攻势之下,赵王很快感动得涕泪连连,深感相国乃赵国忠贞死节之臣,哪有不赶紧依言而行的?

  殊不知,他此举正合齐楚燕三国之意,三国此番合兵百万,岂是只为那九座城池而来?不,他们要的,还有赵国广袤之中原沃土,与北地肥美辽阔的养马之地!

  十月下旬,齐楚六十多万大军从蓟城出发直奔邯郸邺城而来,而三十多万燕军则气势汹汹南下攻打代郡,三国全力围剿赵国之战,正式拉开了序幕。

  ...

  而与战火纷飞的赵国相邻的秦国,倒悠闲地按时忙完了秋收秋晒,远比往年更丰盛的数千万石高产粮食,圆满收进了朝廷先前扩建的宽阔粮仓之中。

  在完成秋收之后,嬴政又立刻下诏命各地士卒即刻归营,王翦李牧等人也立马着手操练大军,以做好三国意图偷袭之准备,一切皆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这一年,秦国勤劳的庶民之家,无论是老秦人还是新秦人,在缴完朝廷税赋之后,家中至少能余下两三百石粮食——比起往年七八十石而言,这意味着,每一户人家都能吃饱了!

  除了主食稻麦、玉米、菽豆、红薯土豆之粮,他们还按自家土地所种之作物,分到了油菜籽、花生、蔬菜、苹果等各色足以改善生活的副食作物。

  如此一来,秦国各处城池乡闾之间,都撒满了百姓们的欢声笑语,他们忙着分享自家吃饱饭、尝到新作物的喜悦都来不及,又哪来心思讨论赵国之乱象?

  前来阳武郡担任郡丞的萧何,正与乔装成逃难赵商、而下乡体察民情的韩非一道,坐在一处大槐树下,手中捧着百姓执意塞来的热气腾腾烤红薯,跟着大伙当众品尝着香甜的红薯呢——比起淡而无味的土豆,他们更是无比喜爱这红薯,毕竟,甜味对这时代的平民而言,是何其奢侈的享受。

  往日腼腆而内敛的乡民,此刻正红光满面地在郡守大人面前,尽情地分享着他们丰收的喜悦。

  一位精瘦的老者边吃边细细回味这津甜的香味,正对众人感慨道,“老朽只在幼时随阿父去远亲家中,参加伐柯之筵才得过半块饴糖...未料到,活到这把岁数,竟还能吃上这一咬一口甜味的红薯,香啊...”

  大伙连声幸福地附和着,有人揉了揉鼓鼓的肚皮,打了个嗝乐呵呵道,“这秋收一过啊,我家中便足足连吃了三日白面馒头,管饱!这般好的日子,真是从也未曾见过!”

  说着,他又满足地打了个嗝,此举若在列国贵族看来,着实是粗鄙不堪,但对这些庶民看来,他们却会因打嗝而无比自豪——能吃饱饭、吃撑肚子、吃到打嗝,是他们往日连做梦都梦不来的天大好事啊!

  另一位认真舔完红薯皮上残渣的老妇人,小心将皮卷起来收好,打算带回去撕碎了喂刚买的小鸡崽呢,她附和道,“是啊,也不知大王是从何处得来的这般好物,这红薯真是顶顶好!它这藤叶能吃,果子一挖一大堆,个头顶顶大,生吃甜津津,熟吃又软又甜,简直是个宝物!要我说啊,大伙明岁春耕之时,若能将地里全种上红薯,便是最好的...”

  萧何一听,这可不成,朝廷早给郡中发过布告,称红薯土豆等物不能当成主粮大面积耕种,只可在土地贫瘠之边角处轮种,他忙瞥了韩非一眼,见依然面含笑意认真听着,并无开口阻拦之意,这才按捺住劝阻庶民之意。

  下一瞬,却听另一位老妇人一拍大腿呼道,“这哪成?里正先前不是将我等召集在一处宣读过文书吗?这红薯与土豆,皆不能抢占了小麦稻米这等主粮的地盘,刘氏,你可莫要乱来!到时春耕,里正自会为我等划分埋种红薯与土地之地!”

  旁人急忙你一言我一语地附和道,“就是!刘媪,你可莫要拿自家红薯乱去掩埋,伤了乡中之地啊...”

  众人劝阻之下,先前那老妇人忙讷讷称是。

  这时,韩非却开口假意试探道,“诸位如今既过上了这等好日子,若此番齐楚燕三国顺势攻秦,尔等可愿与他们里应外合,推翻这秦王暴.政....”

  话音未落,方才还对他们格外和气的乡民,立刻纷纷变了脸色。

  更有数名青壮扑上前,一把抢过赠给他们的烤红薯,冷笑道,“尔等狗贼,不配吃我秦国之薯!”

  萧何忙与乔装成随从的侍卫上前,边护着韩非往村口方向挪,边故作诧异道,“诸位这般无礼,又是作甚?”

  大伙却不肯再与他们解释,老的小的年轻的皆捡来泥块与树枝,追着他们边扔边骂道,“二三子,快拦下这等丧尽天良的东西!”

  “我等见他们遭了大难才好心收留一二,哪知他们竟是三国派来的细作,是特意前来挑拨我等背叛大王的!”

  “我等能有今日这般好日子,全是我家大王仁义心善,若换了齐楚燕之君,纵便有这高产粮食,又岂可为我等留下这般之多...快将他们捉住交与里正处置!”

  萧何一行好不容易才带着韩非,逃到藏于村口的马车上,坐在疾驰的车内,他不解地看向跑得气喘吁吁的韩非,问道,“郡守大人,您这又是何苦?”

  韩非近日接连在阳武郡各地施行此计,有回遇到乡中有猎户,差点被对方以木箭射中后背,让萧何忧心不已,但韩非却仍是执意如此。

  而他施行此计,正为调查阳武施行新法一年多年之真实民意——若以郡守长官的身份查探民意,庶民定会因畏惧官府而假意称好。

  他要的,乃是庶民面对有人诋毁秦王之时,最真实的反应。若无半个官府之人在场,庶民亦肯翻脸愤然维护秦王,这便意味着,这阳武郡之新法,已彻底将对魏地旧民忠君之心,全然拉到了秦王这头。

  这会儿,他笑眯眯看着萧何道,“此乃阳武最后一个乡闾,三十七个乡闾之民听闻我这等挑拨之言,无不义愤填膺前来追打我等,可见,新法已成,本郡不负王上所托!”

  萧何看着对方面上的和煦笑意,不由暗忖,这位数十年对韩国忠心耿耿之王族公子,如今为秦国这般殚精竭虑,岂非已将满腔忠诚尽数交付于秦王?

  想到当日殿试见到那位丰神俊朗的君王,他忽然有些好奇,对方究竟是如何收拢韩非之心的?

  ...

  十二月的呼呼北风之中,赵国面临着愈发严重的内忧外患双重巨大压力:中原的司马尚一人力不从心,除了齐楚联军接连攻下中原数座城池外,先前洪灾最严重的北地数郡,庶民正因断粮而奔往中原谋生,士卒前去驱赶流民之举,却招来中原民众物伤其类的不满,一时民愤滔天。

  很快,北地又传来噩耗——两军交战之际,赵葱竟趁机贪墨军粮,又命庞钟暗中与燕商谈好价钱,正在大开城门搬运粮草之际,埋伏于数里外的三十多万燕军却冲了进来,代郡失守!

  而镇守云中与雁门的将领,本就因李牧被杀一事愤愤不平,无心再为赵王效命,此番两地将士抗燕十分敷衍,眼下,此两地亦危在旦夕!

  消息传回邯郸之时,绝望的赵王与满朝大臣,于大殿之上痛哭了一场,这一刻,他终于想起了李牧在时,赵国边境是何等安稳,莫说齐楚燕之国,便是强秦亦奈何不了赵国半分!

  他不由悲从中来,含泪哀声大呼道,

  “上苍啊,寡人失悔莫及啊!若寡人的大将李牧还在,燕人那等鼠辈岂敢南下放肆!上苍啊,请让李牧死而复生,快快前来襄助我赵国吧!”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

推荐小说

  1. [耽美] 穿书后被疯美反派标记了【完结】
  2. [耽美] 魔女的渣A改造计划【完结】
  3. [耽美] 炮灰觉醒后被男主盯上了【完结番外】
  4. [耽美] (七五同人)游龙随月
  5. [耽美] 闲庭漫步【完结番外】
  6. [耽美] (红楼同人)夫人套路深【完结番外】
  7. [耽美] [综英美] 羔羊的悲鸣【完结+番外】
  8. [耽美] [原神] 今天也无法摆脱愚人众执行官【完结】
  9. [耽美] [综漫] 位面放映厅【完结】
  10. [耽美] [网王同人] 没有神之子的世界【完结番外】
  11. [耽美] [综漫] 10cm宰和悟【完结】
  12. [耽美] [西游同人] 猴王又美又迷人【完结番外】
  13. [耽美] [综漫] 成为绿之王之后要做什么【完结番外】
  14. [耽美] [综漫] 费奥多尔是一名学生【完结番外】
  15. [耽美] [三国]小民之计
  16. [耽美] [足球] 大聪明【完结】
  17. [耽美] 网王之江户川樱一
  18. [耽美] [柯南同人] 我靠文豪系统成为警界之星【完结】
  19. [耽美] 当大佬拿了真假千金文剧本【完结番外】
  20. [耽美] 占有欲【完结番外】
  21. [耽美] 穿越后成了剑灵【完结番外】
  22. [耽美] 又见月光【完结番外】
  23. [耽美] 书粉爱变质了【完结】
  24. [耽美] 穿成糊咖和黑红女主组CP【完结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