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盘哇小说>古代言情>好友【完结】> 第87章 祸种2

第87章 祸种2

  为了达成好的目的,人可以不择手段

  多年之后,奉玄已经离开了道门,他那时已经不叫奉玄了,住在南方,有一天再次遇见了在罗源郡见过的疯道士,那个道士半白的头发完全变成了白色,他向不再叫“奉玄”的人张开嘴,嘴里空空,只剩下一片漆黑。曾经名叫奉玄的人失去了“奉玄”这个名字,那个疯道士失去了舌头,他们两个都失去了一些东西,都记得在罗源郡住了一夜的韦衡。

  或许只有在那一夜,韦衡是完全坦诚的。奉玄在那一夜知道了韦衡喜欢看《南史》,但是他不太想亲自去看看现在的南方,死了也更想埋在北边——最好埋在郁山关后长着野芍药的草原上。

  奉玄、佛子和韦衡一起在罗源郡住了一晚。天黑之后,三个人吃过饭,韦衡让小二在堂屋中放了炭盆,和奉玄、佛子在堂屋中围炉小坐、消磨长夜。佛子只是防备韦衡,并不讨厌韦衡;奉玄有时不信任韦衡,但是他对韦衡的信任总是多过不信任。

  客舍主人的儿子娶了新妇,客舍主人给住客额外送了红色的蜡烛。韦衡点燃红色的蜡烛,新烛燃烧,烛光很亮。韦衡没有给蜡烛罩上灯罩,说:“我在一年夏天也点过红蜡烛,那是我头发变成灰色的那一年,那年夏天我静静养病,手里拿着一卷《南史》,看见书上说卫元帝年少时因为自己有许多哥哥,没想过自己会当皇帝,于是唯爱看书,夏天在院中布好蚊帐,在帐中点了红蜡烛、喝一瓯冰镇甜酒,能看书看到天色渐渐发亮。我那时很羡慕他,羡慕他在酷夏的夜里,能伴着凉风夜露看一夜的书——他的眼睛不闲着,舌尖也有滋味。我那年中了毒,身体不好,不能喝酒、不能熬夜,于是只让人买了几支红蜡烛,点了红蜡烛看一小会儿书,我第一次点燃红蜡烛看书时,舌尖好像也尝到了甜酒的滋味。”

  韦衡看得懂《南史》,他看得懂书。韦德音亲自教过韦衡汉文,韦衡是一个识字的人,他无比庆幸自己识字。韦衡常年待在军队里,军中无事时,不方便饮酒,将士们往往聚在一起讲故事打发时间,韦衡有时也去听故事、讲故事,有时只自己待着看书,将《左传》《史记》《南史》翻来覆去地看。

  崔琬曾对韦衡说“田单复国,勿忘在莒”,韦衡听得懂崔琬的讽刺,因为他恰好读过《史记》,在《田单列传》中读过那段故事。《左传》风神盖世,《史记》雄健慷慨,两本史书都记载着远去的朝代发生过的事迹,用文字重现了韦衡无法亲自触摸的过去。

  《南史》是北地的赵朝为南方的曹、卫、吴三朝编修的史书。赵恭帝禅位给许太.祖,许朝在建朝后也编修史书,许朝首任宰相杨鸣谦在史馆主持编写了《赵书》,记载许朝的前朝赵朝的正史;后来史馆又续修南史,在赵朝史官《南史》中没写完的《沈书》的基础上写完了《南沈书》,为南朝的第四个朝代沈朝作传。

  韦衡不爱读北史,他自己是北人,又当过很久的室韦人,读北史时总觉得史书太薄了,觉得北地的苦难被记得过于简单。韦衡不怎么看北史,却经常看南史,尤其喜欢看赵朝修编的《南史》。

  赵朝编修《南史》,本来想为南方所有朝代记录历史,一直记录到赵朝统一南方,但是写到南朝的沈朝时,北边的赵朝先灭亡了——因此,许朝在整理《南史》时,取出了其中的南沈部分,只让《南史》为南朝前三朝留下了完整的历史。只有许朝有资格书写沈朝的历史,沈朝在陛下的手中灭亡——南沈灭亡,许朝史官综合南北史书,编写《南沈书》,上承《南史》,在纸上终结了百余年来南北对峙的历史。

  许朝统一了天下,史官颇有气度,修史严谨,绝不随意记载南北帝王臣子的轶事——许朝的前朝赵朝的史官却未必有这种气度。赵朝修《南史》,赵朝也是北地王朝,有过统一天下的野心,却始终没有过统一天下的能力,似乎是为了抹黑和嘲笑长江对岸的对手,赵朝史官在为南朝修史记事时多记南朝帝王臣子的轶闻、趣闻——这荡开的几笔,有时反而在不经意间透露了人性中的温情、挣扎与无奈,韦衡因此喜欢看《南史》。

  韦衡虽然看《南史》,却并不以为南朝一定就是书里写的那样,他只是想借着文字找到一片与北地相对的南方幻象——依靠文字,他幻想南方的国土、拥有那片幻想的国土,在其中寄托并且安放自己的遗憾和迷恋。

  韦衡曾经对隐微药师说,如果他先死了,希望她能把他的骨灰带到南方。不过韦衡其实还是舍不得北方的,他只喜欢南方的幻象,自己只是在嘴上说一说想亲自去一次南方,实际上,他从来没在心里决定要亲自去一次南方。他说他希望埋在郁山关后的草原上。

  韦衡因为一支红蜡烛想起了夏天的事情,就给奉玄和佛子讲了自己小时候在草原上看见的柳兰:朔州关外的草原上有漫山遍野的柳兰,夏天开紫色的花,茂盛得能把小羊和小牛犊藏起来,花在风里轻轻摇摆。

  韦衡也去过卢州的草原,他去过郁山关后面的那片草原,那片草原上有十万野芍药,每年六月都开白色的大花——韦衡说那样的景象很漂亮,也很震撼,不过他不敢多看:他好像是灾祸的象征,如果他去了那片草原,大概就意味着那片草原出事了,他宁愿自己少看两次野芍药,也不愿意卢州多死一些人。

  卢州总是在死人。

  卢州有人靠着死人造成的恐慌赚钱。以察坎关长城为界,卢州有三分在关外,七分在关内,尸疫刚刚开始那年,韦衡在关外抓到过一伙骗子,那伙骗子骗人说虎骨有威严异香,人闻不到这种香气,然而尸群能闻到,闻了就会害怕,不敢靠近——他们在关外骗商队买自己所谓的“虎骨”,不少商队信以为真,以为带着那些“虎骨”就不会遇到尸群,买了“虎骨”后继续行商,走着走着遇见了尸群、加入了尸群,将尸疫带到了更远的地方。韦衡抓了骗子们,看到还没制作完的虎骨,冷笑了一下,那些“虎骨”是用死人的腿骨磨成的。

  骗子说话欺骗众人,疯子说话迷惑众人。佛子找裁缝补完自己的袍子后,遇见了官兵,看见官兵抓走了那个疯道士,韦衡说是他叫官兵把那个疯道士抓走了。

  韦衡说:“他不会死,是我找了官兵抓他。他应当庆幸自己是在罗源郡说了这番话,罗源郡民憎恨尸疫,他在罗源郡说这种话,人们一个字都不会信他,所以他只用被割掉舌头。如果他在其他地方这样说,一定会有人因为害怕尸疫而信他,主动把自己送到狂尸的嘴里,那时,他就真的犯了妖言惑众的大罪。”

  奉玄不知道韦衡为什么这样说,他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信一个道士颠倒黑白的疯话。

  佛子微微皱了一下眉,问:“小韦将军让人割了他的舌头?”

  韦衡说“是”,他说:“第五兄弟,你觉得我小题大做。可是我觉得你太年轻,你也太傲气,不知道什么是害怕。我欣赏你的傲气,人没有傲气,害怕的时候就会变得谄媚,奴颜婢膝、丧失尊严。我拿功夫打比方:第五兄弟,你有傲气,不会因为打不过一个人就去跪他,你会憎恨他,宁愿选择战死也不选择害怕。然而,有的人会因为知道自己打不过一个身怀功夫的人变得害怕,反而先去跪他,希望他手下留情、希望他将自己视为他的奴才,留自己一条命。”

  韦衡说:“你把功夫换成不可预测的力量,那就知道民间为什么拜痘神了,不过都是因为这种害怕罢了。尸疫也是一种不可预测的力量,人们不知道哪里是下一个爆发尸疫的地方,人们害怕。我不让人抓那个疯道士,他跑到别的地方去乱说,到时候总会有活得很苦的人听了他的话觉得有道理:他们觉得自己活着太累、太害怕,他们觉得活着也打不过狂尸,所以那不如直接让狂尸咬了,也变成狂尸,无知无识、自由自在,所以真的选择供奉尸疫、迎接尸疫,变成狂尸,以为这是一种幸福。奉玄,第五兄弟,你们要知道完全的疯话并不吓人啊,可是我仔细想那位道士说的话,发现那道士说的不完全是疯话,他把黑白完全颠倒,可是他有自己的道理,我一时也很难反驳——他说的话太可怕,不能细想,因此我不能让他多说。”

  奉玄说:“他说的话不难反驳。心准哥,狂尸无知无识,完全没有自己的心意,只是一具渴血的行尸走肉。”

  韦衡想得总是比奉玄更多,而不是比奉玄更少,他问奉玄:“有自己的心意有怎么样呢,人不是经常表里不一吗?人的心意、行为、行为的结果,往往不能一致。”

  他说:“我有时候觉得,人们有心反而是种拖累,不如没有心好。我初读汉家之书时,看到儒门有几句话,一直觉得疑惑,那几句话我记得很清楚:‘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①意思是说:你穿尧的衣服、说尧说过的话、行尧所行的事情,那你也就是尧了——那人的心呢?如果这个人只是行为上按照尧去做了,他做了好事,可是他心里不那么想,他心里想杀了所有人,那他到底算什么——他是尧那样的圣人,还是一个坏到无可救药的恶人?一个人如果怀着好心做了坏事,他本来想救人,却杀了一百个人,那他又到底算是好人还是恶人?心和行为、行为的结果,哪个重要?我想不明白。可是我看过太多的死人,我现在只觉得结果更重要,所以人还是没有心更好。”

  佛子对韦衡说:“小韦将军,我在岐山佛门听人辩法,曾听一人这样说过:忠孝仁德只是虚名,为了达成好的结果,人可以不要虚名、不择手段。小韦将军怎么看?”

  韦衡说:“佛门有言:‘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不喜欢前两句,只能稍微认同后两句:重要的是不是心里怎么想,而是手要真的放下,是要做出一个结果。”

  佛子说:“那是禅宗和净土宗会说的话,我在法相宗求师,不认同这四句话。恶人不会因为一丝善念就抹去过去做的恶,他的恶行一笔一笔都要被记得。”

  韦衡笑了一下,说:“那你不就是和我想的差不多吗。一个人做过恶,所以才会有恶行。假如有一个人,什么都还没做过,在一切行动之前、一念刚刚生出之时,选择了成佛、成魔,那这几句话是可以说通的。只可惜,人如果活着,就必须行动,否则就不算活着。当人行动的时候,一端连着人的心意,一端连着行动的结果,我见卢州死了太多的人——卢州有很多有好心的将领,他们只有好心,但是做不出好的结果,他们的行动只导致卢州一批一批人惨死在尸疫里。我见过太多死人,几万、十几万,为了不再见到死人这个结果,我必须选择从结果看待一件事情。”

  奉玄听韦衡这样说,忽然明白了——韦衡从来都是韦衡。韦衡看重结果,心里这样想,也确实就这样去做:宣德有难,他不想看见宣德继续死人,于是就敢在没有朝廷许可的情况下行动,直接带兵南下。韦衡要李延龄死、要贺兰奢杀陈坪,要割疯道士的舌头,那时他的心和他去救宣德时的心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他没有变,奉玄觉得他变了,是因为他尚没有看清他——韦衡从来都是这样,他要一个结果,而达成这个结果的手段和行为是否残忍、是否合理,不是他主要考虑的。

  韦衡穿了一件暗红色的襕袍,他身侧的红色蜡烛静静燃着,已经燃烧过半。渐觉流珠走,熟视绛花多,宵深色丽,焰动风过②……长久地凝视灯焰容易带来错觉,奉玄看见融化的红色蜡油顺着烛身滴了下来,好像是一滴一滴泪珠滑落。他想起在鹿施郡,佛子为他念过的乐府诗:“红泪文姬洛水春,白头苏武天山雪。”③

  奉玄的目光从蜡烛转向韦衡,韦衡那一头银发在烛光下看,真像是一头白发。佛子念过红泪的典故,红泪是很悲伤的泪水,那支蜡烛好像是在替人垂泪。知行不是总能合一,奉玄原本以为心是最重要的,但是现在他难以回答心和结果哪个更重要,他也难以评价韦衡。

  作者有话说:

  ①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②渐觉流珠走,熟视绛花多。宵深色丽,焰动风过。—— 萧纲《对烛赋》

  ③红泪文姬洛水春,白头苏武天山雪。——温庭筠《达摩支曲》

  ————

  南朝四朝:曹、卫、吴,沈。

  北地前朝:赵。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

推荐小说

  1. [古代言情] 炼药师在现代【完结】
  2. [古代言情] 小娇包撒娇:皇兄轻点撩【完结】
  3. [古代言情] 你才O装A,我真A【完结】
  4. [古代言情] 獭獭我呀,靠存档振兴乡村【完结】
  5. [古代言情] 汴京小厨的美食日常【完结】
  6. [古代言情] 红雾过后【完结番外】
  7. [古代言情] 小地主落魄后[种田]【完结番外】
  8. [古代言情] 朕被摄政王压了【完结】
  9. [古代言情] 师弟有病,我有疾【完结】
  10. [古代言情] 不要爱我呀【完结番外】
  11. [古代言情] 我返祖后成了救世主【完结】
  12. [古代言情] 我的alpha是个仙君[星际]【完结】
  13. [古代言情] 好可怜一家人【完结】
  14. [古代言情] 家兄扶苏【完结】
  15. [古代言情] 伴侣沉迷搞钱总是不回家怎么办【完结番外】
  16. [古代言情] 启示录[虫族]【完结】
  17. [古代言情] 郢州富水【完结】
  18. [古代言情] 团宠人鱼崽崽最可爱【完结】
  19. [古代言情] 禁止滥用魔法【完结番外】
  20. [古代言情] 震惊!幼儿园的毛茸幼崽全是反派【完结】
  21. [古代言情] 当邪神,抢老婆【完结】
  22. [古代言情] 黑皮Alpha揣的是谁的崽【完结】
  23. [古代言情] 角色又出BUG了怎么办【完结】
  24. [古代言情] 天师执位外传之聂二少:囧囧见鬼事件簿1-7【完结番外】